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97998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森林断想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执教 张素霞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二、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教学重点:1.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2.体会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灰色的高楼林立中长年居住的我们多么渴望绿色啊!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地球的“绿色工厂”走一遭。(一).教师黑板板书“森林”多媒体显示一

2、组地上森林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森林的图片,能否用一个词、一句话、或者是一句古诗文来描述呢?(学生回答)郁郁葱葱 苍劲挺拔 广阔无垠 一片碧绿 雄伟壮丽 遮天蔽日 浩瀚无垠 好似一望无际的大海 一把大花伞 一块碧绿的翡翠 树木丛生,白草丰茂 高峰如云,清流见底 、刚才大家的回答都很精彩,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描写森林的文字,请大家在齐读中欣赏。 、师提问:森林是美丽的,可它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回答)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各样的物种、数百年的时间4、追溯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的火山口里会有形成森林所需要的条件吗?师总结:不仅没有,甚至没有生命的痕迹。然而,当你见到在经过漫长的年代,火山爆发

3、的火山口里由没有生命的痕迹到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呢?教师板书“地下”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学生回答)惊讶于过程的艰辛、生命力的强大、敬佩6、师明确课题:同学们,不仅你们有如此多的感受和思考,刚才同学们齐读描述森林的那段文字的作者,著名女作家张抗抗面对这令人震撼的地下森林也有许多的思考、想象和感想、启迪。教师板书“断想”(多媒体出示课题:地下森林断想执教人:张素霞)、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感受和思考,不知大家是否思考过:这令人震撼的地下森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作者也有类似的思考,请在文中找出来。(三

4、个问题)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词句,归纳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显示:(一)地下森林经的形成过程:毁灭、平静、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得到了期待已久的荣光。、地下森林由无到有的生命历程深深震撼了我们,请大家速读8/20段,小组合作探究出示的问题。三、 再读课文,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地下森林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多媒体显示:(二)煎熬:山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峡谷依然如故、毫无生机。 在艰辛中期待和希望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

5、霜冻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公平大师时间、从大家的探究结果中不难发现文章中运用的写法?对比和呼应多媒体显示:读一读、四人小组合作或组与组之间合作示范朗读。自选地下森林在形成过程中遭遇的煎熬、不公与帮助的有关文字。多媒体显示:读一读 要求:再现生动的画面;传达丰富的情感。、示范朗读的小组先说自选内容再讲一讲朗读的预设的目标。多媒体显示:品一品 地下森林有哪些令人感动的品格?、在小组示范朗读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思考地下森林有哪些令人感动的品格?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听了

6、同学们精彩的朗读和智慧的品味,老师在想:地下森林在历经种种煎熬、不公和帮助中显现出来的品格不仅打动了我们,更深深震撼了一位生活在特殊年代有着一段不平凡经历的人,她就是本文的作者张抗抗。让我们来了解她生活的那个特殊年代,了解她那不平凡的经历。四、三读课文,读出启迪。(多媒体显示: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经历)、请大家带着对作品背景和作者经历的了解,分小组有感情的朗读2125段,体会文中“我”的情怀,“我”的感想。多媒体显示:(“我”的感想 从句中我懂得了对待命运中的煎熬、不公与帮助要学会乐观、追求、感恩。)、师启发:像地下森林一样,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

7、考验森林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和锤炼人的意志力、生命力。老师也有一番感想:请同学来读。多媒体显示:(老师的感想: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读的真好,请大家再用刚才的激情齐读26、27两段。想一想文中的“我”受到了什么启迪呢?点生朗读。那么同学们学完此文,你又受到怎样的启迪呢?多媒体显示:你的启迪 格言 警句 事例(可以是自创、可以是引用)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五、 教学反思: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令人感慨万千,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千万年的艰辛,千万年

8、的不懈,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面临中考,踏上人生的征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们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12、人生教学设计 张素霞【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能力目标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教学重点

9、、难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的女作家冰心把人生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比作是一棵小树。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生。二、课前热身、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瞭望(lio)瞻望(zhn)攫取(ju) 鲑鱼(gu)停滞(zh)馈赠(ku)、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瞻望:往远处看或往将来看。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

10、沉浸其中。 臆测:主观的推测。攫取:掠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几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最形象,为什么?人生如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高塔这个比喻最形象。(明确:人生犹如攀登,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成长奋斗的进程,每前进一步,就如上了一个台阶。起初轻松快乐,越往上,难度越大。所以把人生比作高塔很形象。人类的命运有着这样的相似,但具体来说,生命的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挖掘地洞、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中劳作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活动景像。)四、结合关键语句,理解课文、“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11、“大多数正常人的一生”是如何过去的?为什么“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每一件事物都是的”“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在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的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明确:人一出生就开始攀登人生这座中空的高塔。起初的攀登不需太多体力、智力,又有父母的扶助,所以很容易,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越往上登,困难越大,要靠体力、智力,到一定时期还会失去父母的扶助,失去一切帮助,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由于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所以各种

12、事物都似曾相识,不再值得留恋。所以攀登高塔时,不再有什么新的追求,平平庸庸而过。大多数人每增长一岁,就会受到人们的一次祝贺,年岁越大,人们希望其生存下去的愿望也欲强,但继续“登下去”的可能欲小,困难欲多。等到他爬到他生命注定的某一级,他便死亡了。大多数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乐天知命,平平庸庸,虽然年事在增高,但其思想、志趣、品质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他们的精神是停留在一个地方。)、还在少数的人,他们的一生则是在探索、挑战和开拓中度过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下面三种人。师生共同分析第一种人。“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从这句话你感悟到“挖

13、掘坑道”的人是哪一类人?“矿物”指什么?实际生活中的这种人你知道哪些?找出写这种人的工作状态的句子,说说作者赞颂了这类人的什么精神? 学生自读段,讨论分析第二种人、第三种人。抓住关键句子,说说“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与“在工场的劳动者”分别是哪两类 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明确: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如科学家、思想家甘于寂寞,勇于探索。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勇于挑战,热爱生活。在工场劳动的人艺术工作者、发明家珍惜时间,勤于劳作。)五、写作训练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用更多的画面,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丰富的人生。你能根据自己的

14、理解与想像续写第四种人的生活景像吗?(学生习作摘录略)六、教学反思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一种生活场景,归结起来就是两个词奋斗、进取。用冰心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地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是的,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不进取的便永远停顿在同一个地方。 13、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张素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夏洛克、鲍西娅等人物的性格特点;(2)欣赏生动优美的个性化人物语言;2过程与方法(1)分角色诵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分角色诵读精彩片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人物性格。 (2)欣赏。可以观看影像资料,直观感受戏剧文学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高利贷商人惟利是图的剥削本质;领会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语言艺术之美。教学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