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隧道安全管理办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3976913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隧道隧道安全管理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铁路隧道隧道安全管理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铁路隧道隧道安全管理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铁路隧道隧道安全管理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铁路隧道隧道安全管理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路隧道隧道安全管理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隧道隧道安全管理办法(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总则1.1.1 编制目的1.1.1 编制依据1.第二章概况2.2.1 工程概况2.2.3 水文、地质、地貌2.2.3 主要危险源及预防措施8.第三章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103.1 安全生产方针103.2 安全管理目标103.3 环水保目标103.4 职业健康目标10第四章安全保证体系114.1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114.2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114.3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124.4 安全控制程序12第五章安全保证措施135.1 一般安全措施135.2 用电安全措施145.3 机械设备使用安全措施155.4 开挖作业安全措施155.5 火工品安全保证措施165.6 爆破作业安全措施205.7

2、出碴运输作业安全措施225.8 喷锚作业安全措施225.9 防水层作业安全措施245.10 二次衬砌作业安全措施245.11 通风与防尘安全措施255.12 洞内排水安全措施255.13 高空作业安全措施265.14 防火安全管理措施265.15 冬、雨季及夜间施工安全措施265.16 隧道内瓦斯、有害气体预防措施275.17 隧道内突泥突水事防治措施285.18 高应力隧道防止岩爆措施295.19 隧道塌方预防措施305.20 临近既有线防爆破飞石措施335.21 压力容器防爆措施35第六章环保、水土保持措施396.1 自然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396.2 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396.3

3、 大气环境、噪音及粉尘的防治措施406.4 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406.5 大临工程水土保持措施406.6 小临工程水土保持措施40第七章职业健康保障措施427.1 劳动保护措施427.2 医疗卫生保护措施437.3 职业病防治措施44第八章安全应急救援预案468.1 应急救援预案468.2 宣传、培训及演练468.3 预案的维护与更新47第九章附则489.1制定与解释489.2 实施48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牢固树立以防为主的思想,加强各类安全检查,消除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提高全体参建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杜绝重大伤亡

4、事故的发生,切切实实地保护好国家财产和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确保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办法。1.1 编制依据1. 本工程安全生产策划的编制主要根据有关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标准进行策划。2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分三大类:A、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地方管理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法、消防法、特种设备安全法、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铁路桥涵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建筑安装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浙江省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其他地方性文件,参照历年来中国铁路总公司颁发的有关文件、通知。B、安全技术方面的标准、文件规范有:建筑施工作业劳动保护用品配备及使用

5、标准、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安全网、安全带、安全帽、安全标志;手持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C、本公司内部管理文件有:机械设备管理规定、安全奖罚办法、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3.本工程的调查报告、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等工程相关资料。第二章概况2.1 工程概况本标段内共有三座隧道,官岭山隧道(DK2+505DK4+158.745),本隧道长1653.745m;六岙隧道(DK5+352.465DK6+145),本隧道长792.535m;江北岭隧道(DK6+229DK11+040),本隧道长4811

6、m。1. 官岭山隧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进口紧邻G330国道,出口紧邻金丽温高速公路,交通较为便利。进口地形陡峭,场地较开阔,进洞便利;出口位于金丽温高速公路高陡路堑边坡顶后面约15m,场地狭窄,进洞条件一般;隧道进出口里程分别为DK2+505、DK4+158.745,隧道分界里程分别为DK2+505、DK4+158.745,全长1653.745m,为单线隧道,进口轨面标高18.219m,出口轨面标高29.464m。最大海拔高程为341m,最大埋深312m。2. 六岙隧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境内,进口紧邻G333国道,洞口附近房屋密集分布,施工场地狭窄;出口位于永嘉县桥下镇六岙村北侧沟谷

7、,场地狭窄,交通不便;隧道进出口里程分别为DK5+352.46、DK6+145,隧道分界里程分别为DK5+352.465、DK6+150,全长792.535m,为单线隧道,进口轨面标高32.232m,出口轨面标高26.684m。最大海拔高程为99m,最大埋深70m,纵坡为单面下坡。3. 江北岭隧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境内,隧址位于中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进口位于永嘉县六岙村附近,交通不便;出口位于永嘉县下白岩村附近,距温州绕城高速S10路较近,交通便利。隧址最大海拔高程为440m,隧道最大埋深400m,纵坡为人字坡;出口里程分别为DK6+229、DK11+040,隧道分界里程分别为DK6+2

8、29、DK11+045,全长4811m,为单线隧道,进口轨面标高26.216m,出口轨面标高30.829m。2.3 水文、地质、地貌2.3.1 官岭山隧道地质概况.地理位置本隧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进口紧邻G330国道,出口紧邻金丽温高速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地形地貌隧址处于剥蚀低山及山间谷地,地形陡峭,山谷深切,常有水流,植被发育,多为灌木,进出口交通均较便利;地层岩性1) Qel+dl粉质黏土:黄褐色,灰黄色,硬塑,局部夹少量碎石,隧址区零星分布与地表,层厚00.5m;2) K1c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灰色,灰白色,灰紫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碎屑为少量晶屑和玻屑,强弱风

9、化,弱风化岩质坚硬,局部节理裂隙发育,主要节理产状24013587、1551658285。.地质构造F1断层:断层交线平面产位于DK3+320附近,为压性断裂,岩体破碎,物探EH-4揭示为低阻凹陷特征,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宽度约110m;.水文地质DK3+250+360段为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较发育,预测最大涌水量为88.2m3/d,属中等富水区;其它段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物理地质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2.3.2 六岙隧道地质概况.地理位置本隧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境内,进口紧邻G330国道,洞口附近房屋密集分布,施工场地狭窄,不具备进洞条件;

10、出口位于永嘉县桥下镇六岙村北侧沟谷,场地狭窄,交通不便;.地形地貌隧址处于低山丘陵及丘间谷地:低山丘陵,地形起伏,植被发育,多生长树木、杂草,山体稳定,进出口交通均较便利;丘间谷地,地形稍有起伏,谷底地势低洼;地层岩性1)Qel+dl粉质黏土:黄褐色,灰黄色,硬塑,局部夹少量碎石,隧址区零星分布与地表,层厚00.5m;2)K1c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灰色,灰白色,灰紫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碎屑为少量晶屑和玻屑,强弱风化,弱风化岩质坚硬,局部节理裂隙发育。.地质构造隧址区未见断裂构造;.水文地质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6) .物理地质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地

11、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不良地质隧道右侧边坡裸露,陡峭,高达100m,节理裂隙发育,可见危岩落石。2.3.3 江北岭隧道地质概况.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隧道进口位于永嘉县桥下镇六岙村附近,洞口紧邻山坳,地形偏压严重,交通不便;隧道出口位于永嘉县黄田街道下白岩村附近,距温州绕城高速S10路较近,交通便利; 地形地貌隧址位于中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局部山体陡峭,沟谷多深切,部分沟谷沿流向形成陡壁,自然山体坡度2555。隧址最大海拔高程为524m,沟谷最低处高程21m,最大高差503m,隧道最大埋深400m; 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数: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

12、062001),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抗震有利和不利地段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该场地隧道断层部位为抗震不利地段,余为抗震有利地段;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型: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规定,隧址区场地土为中软土-岩层,隧道出口段场地类别为U类;其余地段场地类别为I类。(2)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 地层岩性隧址区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朝川组(K1c)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ZYn花岗岩;此外零星分布有第四系坡残积层。现从新至老分述如下:1) 第四系(Q)坡残积层(Qel+dl):粉质黏土

13、,褐黄色,硬塑,成分以粉黏粒为主,含有少量碎石,进口段零星分布,出口段较厚,层厚15m。2) 白垩系下统朝川组(K1c)K1c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进口段未见全风化,强风化厚度35m,出口段全、强风化层相对较厚,约39m;弱风化岩石多为青灰色,局部夹灰紫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岩质坚硬,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局部受断裂构造及花岗岩侵入接触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或破碎。3) ZYn花岗岩ZYn花岗岩:浅肉红色,弱风化,花岗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质坚硬,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主要分布于DK9+820+960段。 地质构造1)区域地质背景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测区在大地构造上属

14、华南褶皱系,为加里东期褶皱回旋之年轻地台,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由于基底固结程度高,在陆缘活动阶段,以强烈的块断活动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自印支期及燕山早期,断裂活动十分发育,其承袭基底的北东向断裂,至燕山晚期断裂偏转后,北北东向等断裂也得到发育。线路位于其次级构造单元浙东南褶皱带,褶皱构造不明显,断裂构造发育,线路经过区域性大断裂NNE向温州一镇海大断裂、NE向的泰顺黄岩大断裂和NW向淳安温州大断裂,受大断裂影响,北西和北东向构造发育。2)隧址区地质构造通过对地质调绘、遥感解译和物探资料的综合分析,判定隧址区主要有2条断层、2条侵入接触带。F1断层(泰顺黄岩大断裂):产于K1c流纹质晶屑玻屑熔

15、结凝灰岩,岩体较破碎,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大里程,倾角约55,与隧道洞身相交于DK7+860附近。F2断层:产于K1c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为压扭性断裂,断层产状3080。,测绘成果显示破碎带可见宽度26m。带内岩体呈角砾状、粉末状,岩体极破碎,与隧道洞身相交于DK10+140附近。侵入接触带:隧址地表DK9+820、DK9+960为花岗斑岩与K1c地层侵入接触带,接触带附近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 水文地质特征A、地表水隧址处于中低山区,沟谷深切,冲沟常年有水,呈树枝状分布,径流条件良好,以山脊为分水岭,向两侧洼地冲沟排泄,流量主要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季节性变化影响显著。线路在DK7+700、DK10+100附近穿越山间溪流,常年有水,水量受季节性变化明显,两处溪流恰好为断层通过处,暴雨季节可能引起隧道瞬间大量涌水。B、地下水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向低洼处排泄。由于山体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下水径流途径较短,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