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讲义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3976541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学概论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旅游学概论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旅游学概论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旅游学概论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旅游学概论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学概论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学概论讲义(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 游 学 概 论第一章旅 游 学 第一节 旅游学概述一、旅游研究的起源1.旅游研究的起源与异地旅行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a 旅游研究的起源与旅游的起源的关系 b 旅游研究的起源2.旅游研究是从经济开始二、旅游学的内涵及概括(定义) 1. 旅游学是关于旅游现象及其关系研究的科学领域。(依据现实总结) 2.旅游科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关于旅游者变化及其利用和被利用关系的科学。(本人,暂定) 3.看书所列的几种表述本书的观点 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中的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运行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科学。林南枝: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一般

2、规律的科学,是对旅游活动的综合概括。李天元 旅游学是以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影响的科学。明庆忠 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和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复合体的产生、演化和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王德刚 旅游学是以旅游的三要素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谢彦君在基础旅游学中的各种观点的汇总:一是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学科;二是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或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的科学;三是旅游学三个研究旅游活动各要素的科学;四是提出包括经济学、人类学、生态学等10个学科分支的旅游社会科学。三、旅游科学研究的困惑1 理论性差,概念模糊2

3、技术层面的界定成为研究的依据,使得旅游研究中旅游相关理论成为旅游现象的研究工具第二节 旅游学的框架体系一、基于多学科的旅游科学架构体系三、 基于Gunn的旅游系统模型(旅游功能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综合视角)第三节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旅游学的研究对象1 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2 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3 旅游的四要素: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二、旅游研究的内容及概括 旅游者研究 旅游业研究 旅游影响研究三、旅游科学研究的困惑 1 理论性差,概念模糊 2 技术界定成为研究的约束,使得旅游研究中旅游相关理论成为旅游现象的研究工具。第四节 旅

4、游学研究的方法第二章 旅游第一节旅游发展的历史探源和演进透视一、对旅游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的目的 1. 研究历史并不是告诉今天的我们在我们关注的领域上都发生了哪些事件,而是要从历史的演进中,关注我们认识的变化和对问题解决的坦途和坎坷,从中寻找出研究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以避免失败的覆辙。 2. 对研究方法的认识。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总是在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完善。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对概念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如何理顺能反映旅游规律的知识,必须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总结与探究。 3. 旅游科学正处于旅游科学构建的十字路口,研究旅游发展的历史更具现实意义。 4. 从前辈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灵感。二、(

5、古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时空分析(一)人类早期的迁徙活动(二)古代的旅行活动(三)古代的旅游三、中外近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比较分析 思想由禁锢转为开放 城市化的激增 社会分工越细及专业化程度越高 国际贸易的兴盛 社会财富的积增 闲暇时间的增多四、现代旅游发展的模式与趋势(一)大众旅游阶段大众旅游的特点: 1、大众参与性 2、全球化 3、规范与标准化(二)新旅游阶段新旅游阶段旅游的基本特征:1 .新旅游的需求特征 需求主流转变 需求多样化 需求个性化 需求参与化 需求安全化2. 新旅游的供给特征 旅游市场超细分化 旅游经营网络化 旅游服务优质化 旅游管理知识化 旅游增长集约化 旅游发展可持续化 第二

6、节 旅游概念的定义与旅游系统一、旅游概念(一)国内外关于旅游的定义1 交往性质的定义2 旅游的艾斯特定义 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的现象和关系得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3 目的的定义4 流动的定义5 时间的定义6 关系的定义7 技术定义8 体验的定义 谢彦君的定义: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9 生活方式的定义 于光远定义: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二)从需求供给的角度定义旅游1. 从旅游需求的角度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

7、商务和其它目的,离开自己的常居环境,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2. 从旅游供给的角度 旅游业是由为满足对旅游者的需求和愿意二、旅游系统 完成旅游之要素关系的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与旅游的理论模型相关。l P61 旅游客源地系统、旅游目的地系统、旅游通道系统、旅游支持系统。l 旅游六要素对应的系统:旅游交通系统、旅游住宿系统、旅游餐饮系统、游览系统、旅游购物系统、旅游娱乐系统、旅游支持系统(一)旅游系统构成及分析1.旅游客源地系统2.旅游目的地系统3.旅游通道系统4.旅游支持系统(二)旅游系统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2.层次性3.复杂性4.开放性5.地域性第三节 旅游的分类与本质属性一、旅游分

8、类(一)以国境国界分类(以地理及流向划分)1.国际旅游 a.出境旅游 b.入境旅游2.国内旅游 这就是旅游的三大市场 (二)以地理区域分类(三)以组织形式分类 团体旅游与散客旅游(四)以费用分类 自费旅游 社会旅游 公费旅游 奖励旅游(五)以目的分类休闲与观光旅游商务和专业旅游(?)(六)以旅游吸引物分类二、旅游的本质属性1.谢彦君的观点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愉悦是旅游的内核。由此得出旅游的多重属性是有结构。基本属性: 旅游的消费属性 旅游的休闲属性 旅游的社会属性2.本书的观点 社会综合本质属性 经济消费的本质属性 国际政治的本质属性 生活方式的本质属性 文化休闲本质属性3.目前国内流行的

9、观点 经济属性 文化属性 仪式属性 体验属性第三章旅 游 者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和统计口径一、旅游者定义及属性的四个方面(一)旅游者的技术定义(二)旅游者的概念 定义1:旅游者是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国的、他乡做短暂停留、寻求生理和心理满足、实现愉悦过程的人。 (书P86) 定义2: 出自寻求愉悦的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的人。(谢彦君) 结论:未能统一,但强调若得出旅游者概念,一定要体现出旅游者属性的最基本的四个方面,即: (旅游者本质属性的四个方面)1. 短暂性;2. 异地行 ;3. 主动性;4. 愉悦性二、旅游者的统计口径(一)背景知识(二)国际旅游者统计的意义1. 国际旅游收支平衡状

10、态在国家整体经济利益中的意义2.旅游业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据(三)国内旅游者统计的意义1. 统一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旅游对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和所处的地位2. 有助于组织(如企业)旅游市场营销(企业)3. 有助于旅游企业的管理(企业)4. 有助于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策略(旅游部门)5. 有助于制定社会发展的整体策略第二节 旅游者的类型和特点一、观光型旅游者及其特点特点: 以观赏为主 活动空间大,自由度高 逗留时间短,重游率低 流动性强 对价格敏感二、休闲度假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 关注旅游环境及休闲设施 逗留时间较长、重游率高 旅游经验丰富三、文化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 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关

11、注文化及文化展示的方式 游览速度缓慢,对旅游支持系统要求高 逗留时间较长、重游率高四、消遣娱乐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 以松弛精神、享受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欢愉为主要目的 对消遣娱乐产品的内容、质量和价格等比较敏感 消费水平高五、宗教朝觐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 旅游的宗教目的性明确 宗教游览者易集中而形成规模 对宗教环境要求高,对服务支持系统有特殊要求、重游率高 旅游者是由宗教信徒、信仰者和对宗教知识感兴趣的游客组成六、家庭与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以相对独立活动为特征 旅游决策快旅游产品变更快 对价格敏感、对产品敏感七、商务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 对价格敏感度低 消费水平高 公款居多等

12、八、其他分类方法(一)科恩的旅游分类方法 背景 假设:在熟悉基础上的探奇 具体分类1.有组织的大众旅游者2.大规模的散客旅游者3.探险型旅游者4.漫游型旅游者科恩的旅游者分类与前述分类的异同相同:都是有目的有道理的旅游者分类异同:(科恩法)简洁,易于了解和把握整体旅游市场 (书)易于深入分析与出于旅游企业的营销相关(二)统计分类方法第三节 影响旅游者产生的客观因素一、个人因素(一)收入与职业(二)闲暇时间 旅游属非工作性质的活动,闲暇时间成为旅游产生的先决条件。(三)受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对游历与人生价值实现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 旅游的(可能)结果不同 旅游的(可能)形式不同(四)出行的动机(五)种族和性别(六)家庭与角色(七)身体健康状况二、家庭生命周期的周期性因素 指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将其作为影响旅游因素的共性内容。 认真阅读案例研究3-2 家庭年龄与旅游需求三、STEP的因素S:社会因素T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