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3975226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过程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一、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

2、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二、关于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三、关于蜀道难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

3、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学生熟读,背诵。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

4、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学生熟读,背诵。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学生熟读,背诵。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

5、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研究方法:(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参读书目:(1)唐诗别裁。(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4)顾炎武日知录。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二0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法,知晓大意,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2.通过分析法,整体感知全文行文脉络。3.赏析名

6、句,解密李白浪漫飘逸风格。重点:*行文脉络的梳理,感受作者的情感。难点:赏析李白浪漫主义风格。01印象李白说一说你心中的李白:生1: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诗歌有990多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生2:李白是一个学习非常那个用心的人,持之以恒,他曾经学习老婆婆铁杵磨针的道理,成就耀眼的才华。生3:李白极富个性,不畏权贵,曾叫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性情,真傲骨。师:余秋雨在诗歌寻李白中曾说他:“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极富有概括力,他的豪放,他的月亮,他的任侠,他的诗歌在唐朝的影响力全写到位了。诵读全文,感知情感有

7、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是那句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第一段段首,第二段中间,第三段结尾。2.它们有相同词汇,但也有不同。第一段,用“危乎高哉”,第二段“使人听此凋朱颜”,第三段“侧身西望长咨嗟”。从“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之惨”三个维度突出蜀道难。三句话直抒胸臆,突出蜀道之难,层层深入,结合注释可以看出,李白此处告诫朋友前行艰难,仕途坎坷。03分析概括,梳理文脉1蜀道之高(两种人)神人:蜀国历史无道鸟道天梯石栈凡人:上高下深鸟兽发愁扪星坐叹2. 蜀道之险(两幅画)悲凉画:悲鸟古木树林子规夜月、空山(诗人用这些具有感伤色彩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凄冷悲凉的画面;原始森林中鸟的悲号,在幽静

8、荒寂中唤起一份心底的悲凄;子规声声泣血,冷月当空,夜色幽深,让人感到害怕,变了脸色;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作者对蜀道之陷的慨叹。听觉描写中,有视觉画面的渗透。奇险画: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用这些奇险的意象构成一幅惊险的画面;连绵起伏的山峰高耸入天,绝壁上倒挂的枯松,冲击山崖的飞一样的激流和瀑布,不断裹挟着冲刷下的巨石,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营造一种万分惊险的氛围,进一步表达作者对蜀道之险的惊惧。视觉描写中,有听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范文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

9、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教学重点:诵读。教学难点:诵读要求。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范读全诗二、诵读提示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

10、“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

11、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

12、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

13、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三、整体感知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

14、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第二课时一、学生读诗二、鉴赏要点先说章法。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再说气象。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