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973782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5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2、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一50C,煤油的闪点为3874C,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v28c的为甲类;闪点A28c至v60c的为乙类;闪点A60c的为丙类。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三、固体燃烧:蒸发燃烧如蜡烛、松

3、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第四节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醛类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除毒性之外,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

4、的减光性。烟气在火场上弥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辩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同时,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肉眼有极大的刺激性,使人睁不开眼而降低能见度。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二、火灾的分类根据不同的需要,火灾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一)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为A、B、C、D、E、F六类。A. 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 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 类火灾:带电火灾。F. 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

5、般火灾。特别重大火灾: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重大火灾: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较大火灾: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一般火灾: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注:“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包含本数。三、火灾的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

6、故障、玩火、放火、雷击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一、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热量的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二、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在火场上,烟雾流动的方向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一个主要方向。建筑物发生火灾,烟火在建筑内的流动呈现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且两种流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一般,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一)烟气的扩散路线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二)烟气流动的驱动力烟囱效应、火风压和外界风的作用。(三)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蔓延、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闷顶内蔓

7、延、外墙面蔓延。三、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通常,轰然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一般认为火灾衰减阶段是从室内平均温度降到其峰值的80%时算起。第四节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冷却灭火水喷雾灭火系统;二、隔离灭火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三、窒息灭火用二氧化碳、氮气、蒸汽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此外,水喷雾灭火系统实施动作时,喷出的水滴吸收热气流热量而转化成蒸汽,当空气中水蒸汽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这也是窒息灭火的应用;四、化学抑制灭火干粉和七氟丙烷。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第一节爆炸的概念及分类二、爆炸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

8、,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一)物理爆炸是指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如蒸汽锅炉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二)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各种炸药的爆炸和气体、液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 1)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2)粉尘爆炸的特点。连续性爆炸;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

9、坏力强。( 3)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颗粒的尺寸。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险性越大;粉尘浓度。空气的含水量。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含氧量。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可燃气体含量。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第二节爆炸极限(一)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浓度)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还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火源能量的影响。引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2)初

10、始压力的影响。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初温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4)惰性气体的影响。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宽,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浓度)极限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m3)表示。三、爆炸极限在消防上的应用物质的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他防火安全技术的重要依据。控制可燃性物质在空间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是保证安全生产、储存、运

11、输、使用的基本措施之一。具体应用有以下几方面: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型式的依据。生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生产、储存爆炸下限R10%勺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可选用任一防爆型电气设备;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根据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第三节爆炸危险源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在生产中,爆炸危险源可从潜在的爆炸危险性、存在条件及

12、触发因素等几方面来确定,具体包括能量与危险物质、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缺陷等。、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一一物料原因、作业行为原因、生产设备原因、生产工艺原因二、常见爆炸点火源一一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及化学火源火葬类别火源举例机般火源撞击、摩擦热火源高温热表面、曰光照射井聚垢电火激电火花.醉也火花.雷电化学火源明火.化学反应热,发热自燃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第一节爆炸品爆炸品的主要危险性一一爆炸性、敏感度。第二节易燃气体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C、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爆炸下限w13%(体积),或燃烧范围不小于12个百分点(爆炸浓度极限的上、下限之差)的气体。一、

13、易燃气体的分级易燃气体分为二级。I级:爆炸下限v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II级:10%c爆炸下限v13%且爆炸极限范围v12个百分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v10%勺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勺气体归为乙类。二、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一一易燃易爆性、扩散性、可缩性和膨胀性、带电性、腐蚀性、毒害性。第三节易燃液体易燃液体是指闭杯试验闪点v61c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一、易燃液体的分类易燃液体分为三级。I级。初沸点w35CoII类。闪点v23C,且初沸点35CoIII类。23CW闪点W35C,且初沸点35Co或35摄氏度闪点W60C,初沸

14、点35c且持续燃烧。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闪点v28c的液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28CW闪点v60c归为乙类;闪点61C归为丙类。爆、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一一易燃性、爆炸性、受热膨胀性、流动性、带电性、毒害性。第四节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在易燃易爆危险品这一类物质中包含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三项。一、易燃固体根据燃点的高低,燃烧物质可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燃点高于300c的称为可燃固体。燃点低于300c的为易燃固体。二、易于自燃的物质(1)发火物质。指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与空气接触,在不到5min内便会燃烧的物质,如黄磷、三氯化钛等。(2)自热物质。

15、指发火物质以外的与空气接触不需要能源供应便能自己发热的物质。如油纸,动、植物油,潮湿的棉花等。第二篇建筑防火第一章概述建筑防火的原理和技术方法:(一)总平面布置(二)建筑结构防火(三)建筑材料防火楼梯间、管道井等竖向通道和供人员疏散的走道内应当采用不燃材料。(四)防火分区分隔(五)安全疏散安全疏散是建筑防火最根本、最关键的技术,也是建筑消防安全的核心内容。(六)防排烟(七)建筑防爆和电气防火建筑安全疏散技术的重点是:安全出口、疏散出口以及安全疏散通道的数量、宽度、位置和疏散距离。基本要求是:每个防火分区必须设有至少两个安全出口;疏散路线必须满足室内最远点到房门,房门到最近安全出口或楼梯间的行走距离限值;疏散方向应尽量为双向疏散,疏散出口应分散布置,减少袋形走道的设置;选用合适的疏散楼梯形式,楼梯间应为安全的区域,不受烟火的侵袭,楼梯间入口应设置可自行关闭的防火门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