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防治技术与方法课程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397062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防治技术与方法课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下水防治技术与方法课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下水防治技术与方法课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下水防治技术与方法课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下水防治技术与方法课程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水防治技术与方法课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防治技术与方法课程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一、 矿区自然地理条件1. 地形该矿区地形较为简单,是一四面为正地形,中间为负地形的盆地,西北面为区内最高海拔,约500米,最低海拔处于洺河河谷,约300米。洺河位于矿区中部,流向从北向南。2. 水文矿区内发育的主要水系为洺河,由五条主干支流汇集而成,在奥陶系岩溶发育地段有河水漏失现象。据当地测水站统计,上游流量为3000,下游流量为85000(二者均为1978年8月3日统计数据)。区内下降泉有11处,主要出露于东侧的侵入岩中,流量0.01-0.5;上升泉有1处,出露于南部的第四系内,从剖面图上可知此泉与F4断层的导水性有关,流量为80000。3. 气候根据已知气象

2、观测资料绘制气象要素(降水量、蒸发量)变化统计图(图1)可知,全区年均降雨量64.6mm,一般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84.5%;该地区蒸发量大,年均蒸发量84.6mm,主要集中在37月,占全年80.8%。二、 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本区主要出露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第四系地层。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地层自上而下描述如下:第四系():厚0-50米,位于区域中部,沿洺河流域分布,岩性主要为砂砾互层。白垩系(K):厚80-140米,分布于中部,南北向条状展布,岩性为凝灰质砂页岩。二叠系(P):厚约250米,分布于图区中部,南北向条状展布,岩性为砂页岩

3、。石炭系(C):厚200-250米,分布于图区中部,南北向条状展布,岩性为砂页岩、页岩夹铝土层,铝土层厚35-40米。岩层中可开采煤层3-5米。上石炭统砂页岩煤层顶部含有5-8米灰岩。奥陶系(O):厚800-1000米,分布于图区西北部、西部,沿西北向条状展布,岩性主要为结晶灰岩及白云岩。岩溶发育强烈,河流流经区域发生河水漏失现象。从剖面图可看出,与上覆地层之间缺失泥盆系及志留系地层,但是新老顺序未变,可知与上覆石炭系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寒武系():分布于图区西北部、西部,沿西北向条状展布,岩性为灰岩、页岩。震旦系(Z):厚约300米,分布于图区西南角,岩性为石英砂岩。前震旦系(Al):

4、分布于图区东部、东南部,出露面积较大,岩性为片岩、片麻岩。2.构造本区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使东西向断层被南北向断层切割,形成 “棋盘格”状的构造格局。区内主要发育4条断层,均为正断层。其中F1断层沿南北向延伸,贯通整个区域;F2、F3、F4为东西走向断层。断层使地层有一定的错动,对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分布及流动有一定影响。三、 岩石含水性由煤田水文地质图可知本区含水层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石炭系及二叠系砂页岩、奥陶系及寒武系灰岩、震旦系石英砂岩、前震旦系片麻岩。隔水层主要有:白垩系凝灰质砂页岩、二叠系及石炭系页岩。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地下水为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地表水补给,含水性较好。前震

5、旦系片麻岩及震旦系石英砂岩中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由出露的泉来看,其流量为0.01-0.5,可知其含水性一般。石炭系及二叠系砂页岩中地下水为砂岩裂隙水,由钻孔资料可知,此层单位降深较大,故其含水性较差,矿化度0.61.0g/L。奥陶系及寒武系灰岩中地下水为岩溶裂隙水及岩溶水,含水性较好,矿化度0.250.5g/L。石炭系砂页岩夹灰岩层中存在岩溶裂隙水,含水性较好,矿化度0.60.9 g/L。白垩系凝灰质砂页岩、二叠系及石炭系页岩为隔水层,在矿区内分布较广,厚度80-140米,隔水性较好。四、 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由煤田水文地质图可知,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密切的水力

6、联系。在图区西北部及北部发生河水漏失现象,证明此处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第四系潜水分布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紧密,丰水季节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枯水季节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图区内泉水出露较多,多分布于洺河支流发育地段,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其中 1号泉为上升泉,流量大;其余泉均为下降泉,且流量较小。从洺河上分布的三个测水站统计数据可知,图区内总体的补给关系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五、 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及断层的导水性1. 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分析煤田水文地质图以及各钻孔资料可知,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因地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与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接触处岩溶发育,

7、且发生河水漏失,说明河水补给第四系含水层后,第四系含水层内的地下水又补给了灰岩溶洞中的岩溶水,故在图区内河流流经奥陶系灰岩处(在图区北部和西部两处)第四系含水层与奥陶系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非常紧密。由剖面图可知,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与石炭二叠系砂岩含水层之间在直接的水力联系。但是在剖面图中,两含水层之间存在白垩系凝灰质砂页岩隔水层,阻断了二者的水力联系。由A1、A2、A3、A4四个水文地质孔的数据可知,石炭二叠系砂岩含水层与上石炭统砂岩含水层的水位标高、矿化度及裂隙率相差不大,故两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力联系。水文地质孔A1、A2、A3的数据表明中下奥陶统灰岩含水层与上石炭统砂岩含水层的水位标高、矿化度及

8、裂隙率相差较大,说明两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微弱。由剖面图可知,由于F4断层的存在,使得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含水层与震旦系石英岩含水层之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2. 断层的导水性分析 矿区内共发育有F1、F2、F3、F4四条正断层,各断层的导水性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断层处出露泉的流量大小、断层与各含水层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断层本身的性质,分别分析如下:由煤田水文地质图可知,F1断层延伸较长,贯穿整个图幅。断层附近只发育10号、11号两个下降泉,无上升泉,且两个下降泉流量较小(分别为0.2及0.5),是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中的裂隙水形成的溢流下降泉,故F1断层在垂向上是阻水的。而断层两盘的含水层的含水量相差

9、很大,证明该断层在横向也是阻水的。综上所述,F1断层为垂向和水平向都是阻水的。由断层F2附近的A2水文地质孔资料可知,上石炭统砂页岩和中下奥陶统结晶灰岩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位标高、矿化度、裂隙率均不相同,且没有泉水出露于地表,故F2断层在垂向上是阻水的。由剖面图可知,在F2断层处的地下水水位线连续,地下水流向无明显变化,且在A2孔中同一含水层中水的矿化度、裂隙率相同,证明F2断层两盘的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力联系,故F2断层在水平向是导水的。同理,F3断层在垂向上是阻水断层,在水平向是导水断层。由剖面图可看出F4断层处有一上升泉,且流量较大(为80000),此泉是由断层上盘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汇集后遇断层

10、而流出地表,说明此处F4断层是地下水流动的集水廊道,进而证明了F4断层在垂向上是导水的。断层上、下两盘之间的岩性差异较大(上盘为沉积岩,含水性较好;下盘为变质岩,含水性较差。),两盘岩层的含水量相差很大,说明二者之间水力联系不大,即证明F4断层在水平向是阻水的。综上,各断层的导水性如表1所示: 表1导 断层水性方向 F1断层F2断层F3断层F4断层垂向阻水阻水阻水导水横向阻水导水导水阻水六、 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图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以及地下径流的侧向补给;由剖面图可知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基本与地形一致,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向南部地势较低处流动;排泄除蒸发外主要以

11、泉的形式向地表排泄。矿区含水层主要有第四系砂砾石层、石炭系及二叠系砂页岩、奥陶系及寒武系灰岩、震旦系石英砂岩及前震旦系片麻岩,各含水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且断层对矿区的地下水补、径、排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分别叙述如下:第四系砂砾石中的孔隙水补给来源有:大气降雨和地表河水的下渗以及地下各含水层径流的侧向补给。补给量的大小由降雨量、岩石孔隙度、地下水径流强度决定。排泄主要以蒸发、补给洺河以及向周边含水层排泄为主。石炭系及二叠系砂页岩中的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下渗和其周边含水层的侧向径流补给,排泄途径主要以1号上升泉向地表河流排泄为主,少部分通过地下径流方式补给了其他含水层。奥陶系及寒武系

12、灰岩中的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下渗、洺河河水的漏失以及上石炭统砂页岩的越流补给,排泄主要以F4断层处形成的1号上升泉向地表河流排泄。震旦系石英砂岩及前震旦系片麻岩中的基岩裂隙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以泉的形式向地表排泄,并补给了洺河。总体上来说,矿区年降雨量较大(为775ml),直接补给各含水层;F4断层处上升泉的流量较大(为80000),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区,除此外还有基岩处的下降泉以及蒸发等方式。第二章 矿坑充水条件分析一、 各含水层对、号煤层开采的充水意义由概念:“某一含水层要成为矿坑的充水岩层,有两种方式:直接揭露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直接充水水源;含水层与井巷之间存在某种自然或人为的

13、通道,通过通道对矿坑充水间接充水水源。”可知,在图区内能成为充水岩层的含水层有:寒武系及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上石炭统砂页岩含水层、上石炭统薄层灰岩含水层、二叠系砂页岩含水层和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各含水层对、号煤层开采的充水意义分析如下:由于F4断层在横向是阻水断层,地下水以泉的形式向地表排泄,所以图区西南部的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含水层以及震旦系石英砂岩含水层不满足充水岩层的条件,不能成为、号煤层开采的充水水源;图区东部的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由于F1断层的阻水性也不能成为、号煤层开采的充水水源;寒武系及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上覆的中石炭统页岩隔水层起隔水作用, F2、F3断层在横向上是阻水的,在横向上是导水

14、的,且、号煤层上下都是相对隔水层,故寒武系及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不能成为、号煤层开采的充水水源。对号煤层而言,煤层上覆还有一层上石炭统中的薄层灰岩,具导水性,由于F4断层的垂向导水性,因此寒武系及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可能会成为号煤层开采的间接充水水源。上石炭统砂页岩含水层中含有、号煤层,是、号煤层开采时的直接充水水源,其上覆的二叠系砂页岩是弱含水层,含有号煤层,故上石炭统砂页岩含水层可能会成为号煤层开采时的间接充水水源。上石炭统薄层灰岩含水层上覆的上石炭统砂页岩为弱含水层,故其对号煤层的开采有影响,是号煤层开采的间接充水水源;上石炭统薄层灰岩含水层是号煤层的上覆岩层,号煤层开采时,会成为号煤层开采的直

15、接充水水源;上石炭统薄层灰岩含水层下覆的中石炭统页岩是相对隔水层,对号煤层的开采无影响,不能成为号煤层开采的充水水源。二叠系砂页岩弱含水层中含有号煤层,是号煤层开采时的直接充水水源,下伏的上石炭统砂页是弱含水层,且含有、号煤层,是有、号煤层开采时的间接充水水源。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都有一定的水力联系,是、号煤层开采时的间接充水水源。二、 断层构造对矿坑充水的作用由煤田水文地质图以及对各断层导水性的判断(详见表1)可知,F1断层无论是横向还是垂向都是阻水断层,且断层东部为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是弱含水层,故F1断层对一、二、三号矿坑的充水没有影响;F2、F3断层均为横向导水,垂向阻水的断层,虽然两条断层都切过多个含水层,但是由于垂向上的阻水作用使各含水层之间没有水力联系,只起到地下水径流方向的一致性,并没有对各矿坑的充水提供有利条件;F4断层的垂向导水性使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