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3969653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咬文嚼字---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咬文嚼字---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咬文嚼字---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咬文嚼字---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练习及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婵娟() 倒涎() 锱铢必较() B援例() 剥啄() 清沁肺腑() C蕴藉() 灞桥() 举不胜举() D付梓() 斟酌() 岑寂无声()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授课:XXX A附带 炼字 深恶痛绝 B斩截 玩索 孤零零 C搅扰 迷离 枝离破碎 D尺牍 自励 推陈出新授课:XXX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B不过它更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意”。 C“推”可以无声,“敲”会不免

2、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D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必须都有的好习惯。 4下列句子中,括号处应填的一组关联词是 ()是阅读()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语言的精练()吻合,你()会逐渐达到艺术美。授课:XXX A不管 还是 只要 和 或 才 B无论 还是 只有 或 和 就 C无论 或是 只有 和 与 才 D不管 或是 只要 与 和 就授课:XXX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

3、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授课:XXX“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

4、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5这段文字表达

5、的观点是什么? 6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诗) (2)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 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谁是最可爱的人) 7谈谈自己从作者对“推敲”例子的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3题。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

6、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既是()的,()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授课:XXX 8用原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的特征。

7、直指意义的特征是:_。 联想意义的特征是:_。 9填空。 文中作者把“直指意义”比做_,把“联想意义”比做_,这样做比的作用是_。 10“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句中的“确定”与“控制”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11文中画括号处,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授课:XXXA个别 游离 个别 游离 B个性 游离 个性 游离 C游离 个性 游离 个别 D个性 游离 游离 个性授课:XXX 12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前后是否矛盾? 13本文段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文后问题。古文与白话(节选)朱光潜现代人作诗文,不应该学周殷盘庚那样诘屈聱牙

8、,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人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应比说话精练,诗更比散文精练。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看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规律,作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

9、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丰富了。“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肯放弃常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征,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

10、“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在欧洲文学史上发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兹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纯粹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练的土语”为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1作者说提倡“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这里的“危险”指什么?授课:XXX2第一段中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_;_。(每处不超过5个字)3作者为什么说但丁的主张值得深思?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作诗应该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

11、的语言”?原因是什么?5下列关于使用语言,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A“说的语言”既有毛病,也有方便。B“白话运动”对写诗无利。C书面语言应该破除僵化,保持活性。D“写的语言”会使写诗走向极端。E诗文的语言要能够精练地表达作者的感情。高考真题授课:XXX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

12、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的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唯一的字数较少但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

13、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 )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

14、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1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有_ _(不超过30个字)2下列成语中的六个,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成语序号授课:XXX名正言顺开天辟地图穷匕见钩心斗角画蛇添足精卫填海黔驴技穷卧薪尝胆落花流水出自( ) 的成语: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