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396776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沙县实验中学备课纸课题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 .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3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生道”观)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1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1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2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二课时教学程序A课时(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1、导入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教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

2、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2、孟子和他的散文(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至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汇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3、。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二)听课文朗读,注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三)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王好(h战弃甲曳(y6)兵而走谷不可胜(sheng)食也数罟(c也0不入跨(wV)池养生丧(seng)死尢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夕匕国可乎)鸡豚(tm)狗彘(zhi)之畜(xd)庠序(xieng)孝愧(ti)然而小士(weng)者涂有俄孳(piod)(四)全班同学齐读。(五)结合注解朗读,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义言现象,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

4、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通假字1 .宣不百步耳(通“只”,只是,不过2 .王如知此,则叵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 .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R颁1通4.1有俄孳而不知发(R涂1通途”词至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填然鼓之R鼓1打鼓(2)树之以桑R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R衣1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王无罪岁R罪1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容词作动词吏动用法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R无1通毋”,不要斑”头发花白)道路)(活着的人,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树之以桑则

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使.迁移)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断句,我也,岁也固定句式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3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六)、请同学准确翻译课文,注意关键字,请其他同学点评指正。(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二、整体感知:1、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2、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

6、段一一提出问题:提出民不如多”的疑问。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一一分析问题:分析民不如多”的原因。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一一解决问题: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一一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小结:这些语句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三、具体赏析:(1)提问:梁惠王自认尽心”的理由或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3)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

7、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4)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清以战喻”?明确:可喻的事情很多,之所以用打仗为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这样便于启发对方,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5)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举例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五十步笑百步”的事呢?明确: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

8、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虐民暴政,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6)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明确:;两方面:一是主道之始”的道理,一是主道之成”的道理。(7)提问:要做到主道之始”,应采取了哪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生产的效果怎样?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8)要做到主道之成”,还应采取了哪些措施?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9、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生道之成”了。(9)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孳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学生思考、

10、讨论、发言。狗彘食人食涂有饿孳归罪于年成不好明确:对比涂有俄草比喻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10)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三、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探究,明确:(1)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情势,巧设陷阱,诱使对方入毂;(2)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神奇的论辩效果;(3)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当然,最根本原因在于:(4)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

11、夫”精神。孟子首先是一个傲岸不屈的大丈夫”,其次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雄辩家。他特立独行,傲气十足,敢爱敢恨,有股浩然之气”,而底子是大丈夫”精神。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是这样的道德信念、人格自负,使他目空一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使他知言察情,巧施辩术,气盛辞壮,取得很好的论辩效果。追问: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资料记载: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

12、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听信他的主张,(他的言论)反而被认为是迂曲玄远而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

13、齐国。正当各诸侯国致力于答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一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一三、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和说理特点。明确:主题: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说理特点:(见教参)1 .结构严谨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2 .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与比喻有关的部分)3 .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学生齐读(齐背)课文。四、教师小结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