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案1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396071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导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后一课导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后一课导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后一课导学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后一课导学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后一课导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导学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最后一课(学案)文本导读 名师引领【学习纪要】掌握并理解文章的学习目标: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文章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言行和心理活动去组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样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主题。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

2、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体感悟】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作背

3、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是法国发动的。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普军长驱直入,包围巴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给普鲁士。从此,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教法语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提纲挈领】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

4、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内容结构 : 一.段落划分并概括段落大意。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二.文章结构脉络 。最后一课都德(法)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人物: 小弗郎士(线索人物) 韩麦尔先生(主要人物)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情节:变 (心理描写)

5、(转变)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升华)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情感:亡国痛、民族恨、爱国情写作特点: 1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紧紧围绕中心选材。在中外的众多抗战题材的同类小说中,不乏佳作,还有不少感人的、催人泪下的小说或者电影电视。最后一课不同。它短小,是最典型的短篇小说。写了农村小镇上的一位普通教师和一位小学生,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感情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它只写一堂语文课而非其他课,那是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语言的共同感受。可以说韩麦尔老师谈法语之美

6、,主要表达的是爱国之情,使人非常感动。同时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写,文章的感染力、深刻性更强烈。2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行动和神态进行的。小说通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神态描写是小说里写得最重的一笔,主要是韩麦尔先生的神情,包括村民自觉来听课的神情,作品中人物大部分的感情变化都是由此而出。小说刻画小弗郎士主要是运用心理描写进行的。一节不寻常的语文课,引发了小弗郎土的种种感受,使他渐渐

7、明白了生活中发生的真正变化,和这变化的意义。于是小弗郎士觉悟了,悔恨、惭愧和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升腾起来。3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主题。小说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做了铺垫,同时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小说,要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整体把握文章。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是一位线索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展开情节,描写普鲁士侵略者对沦陷在他们铁蹄下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人民进行文化专制,强令学校改教德语的暴行,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

8、民族责任感,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2局部突破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

9、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

10、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三)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a、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b、“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c、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明确:a、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b、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

11、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c、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1.都德是 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o su) 诧异(ch) 哽住(gng)B祈祷(q) 懊悔(o) 挟(ji)C惩罚(chng) 板凳(dng) 捂(w)D紫藤(tng) 钥匙(yo shi) 赚(zhun)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4选出下列句中加粗

12、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答:(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答:(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答:(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5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 (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 (塞进、装进、

13、送进 )我们的脑子里去。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 (敬意、敬佩、敬仰)。 6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

14、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7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8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9“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10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11“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1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