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3960397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闫傲霜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 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市科委积极落 实,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业化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模式”。一、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科技成果转化,强调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应用、产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普及,

2、是国务院关 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的重要内容,是北京市成功应对国际金 融危机冲击的重要经验,是整合利用首都科技资源、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完善自 主创新体制的重要举措。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物质条件、市场等要素资源的组合与配置过 程,提供了对接首都科技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途径,有利于加强对首都科技资源 的充分使用和高效配置,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首都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聚集,推动更 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首都经 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

3、节。如果没有科 技成果的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无法实现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化的“跨越”,也就无法成为一 个完整的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深化完善自主创新体制的促进力量。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完善对科技 人员和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引导企业提高研发、吸纳科技成果的动力与能力,增强科技研 发的意识和投入,根据市场需要提出科研选题,按照需要搜寻科技成果,取得科技成果以后, 很快引入企业内部的生产和营销体系,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载 体。二、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北京模式”的基础是深刻认识和把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性特点,充分认识首都资 源和产业特点,建设创新服务平台,营造创

4、新发展环境,探索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 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道路。市科委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一)深化科技合作机制,充分整合利用首都科技资源。 探索利用首都科技资源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搭建服务平台,建立联 合工作机制,加强对中央部委、在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服务工作,以合作促服务, 以服务聚资源,共同筛选并推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落地转化。第一,做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对接服务工作。建立了主管市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市联席会议一审核工 作小组对接重大专项牵头部门”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在全国省级科技

5、部门首家设立了“重 大专项办公室”;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发布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配套管理办法,突出对在 北京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配套支持。突出投入重点,引导骨干企业参与对接,支持在京牵头 单位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以及重大技术装备、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产业 化前期工作。按照“三个相结合”的思路,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一是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 跳出“重大专项对接 = 地方资金配套”的认识路线和操作模式,筛选并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 果在北京落地转化。二是与增加科技资金投入相结合。促进全市各相关部门配套资金的统筹 使用,确定一批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共同支持。三是与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

6、形成 全市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采用股权投资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调衔接,探 索科技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第二,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搭建了一批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工作高效的联合工作平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 展工作:一是推动龙芯CPU芯片、纳米材料绿色制版、分布式智能电网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 北京落户建设,共同筛选并推动一批“有亮点、有显示度、有市场前景,能体现首都科技风 采”的高端项目。二是联合建设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引导和支持科技研发和产 业化项目,培养和引进创新与创业人才。三是支持和引导中科院在京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科技 条件、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7、。四是推动北京市属国有企业承接中科院重大 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国有企业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8年北京企业承接了中科院429 项科技成果,企业新增销售收 入 120 亿元;中科院在京持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47亿元。2009 年北京市与中科院的合作 项目1107项,其中产业应用类科技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54.7亿元,同比增长20.4%,15 个 国家级科研院所的24 个项目入驻怀柔科教产业园。第三,深化与中央企业的科技合作。2009 年,市科委牵头联系促成了市政府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九个国防 科技工业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是联

8、合开展科技研发,在太阳能光伏、薄膜太 阳能电池、汽车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先进装备制造、微电子关键材料、医疗器械等 方面,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储备和重大科技成果。二是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和科技产 业园区。支持和推动中央企业在区县利用存量土地资源,建设总部基地和科技产业园区,开 展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三是与市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帮助中央企 业解决在北京发展遇到的土地、政策、人才等问题。第四,推动首都高校科研成果在区县落地。按照符合区县功能定位、具有市场应用前景、技术经济可行等标准,对首都高校的科研 成果进行了调研梳理,首批遴选出 33个科研成果,随后又通过首都科技条件平

9、台整理出350 项科研成果,引导首都高校与区县和投融资服务机构进行对接,促使首都高校的科技研发优 势、区县的空间和政策优势、企业的生产制造优势和投融资服务机构的资本优势相结合。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重大科技需求”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重点支持区县承接 和转化首都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巩固首都高校和区县的对接成果,促进区县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对接活动反过来对高校科研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整体效能。从“点”、 “线”、 “面”相结合的角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点上,通过产业集群实现创新 要素的集聚与整合,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10、产生一批自主创新、具有实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的 科技成果;在线上,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以产业技术联盟为依托,推动产业链条 向两端延伸,完善和拓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链条;在面上,完善优化中关村科技园 区“一区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南部现代制造业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广泛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第一,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着力点,放在突破核心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上,组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了一批对行业发展有战略地位和关键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一是强化科技计划的自主创新导向。将

11、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支 持、引导企业研发和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特别是替代进口的技术和产品。例如,支持重大 品种产业化和高端诊疗设备制造,制定实施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 和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形成“以医促药、以药促医”的产业发展格局, 形成“一个专家团队、一个研究示范网络、一系列研发平台和一批中西医诊疗规范”等“四个 一”的技术支撑体系。支持开发全球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 机。中低速磁浮列车历经十年工程化开发试验后将在城市轨道交通线上示范运营。支持基于 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开发,通过政府采

12、购推动其示范应用。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需求导向的科技研发。坚持政府资源手段面向企业,科技计划的 组织实施面向市场,鼓励、支持企业和应用部门开展科技研发与产业化,促进科技研发由政 府投入推动向市场应用拉动转型。近年来市级科技经费中支持产业化关键技术的投入比例保 持在 70%以上。通过科技计划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结合,将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按市场 需求定技术,依市场前景选项目,鼓励科技成果迅速转化,项目实施效果好的予以连续滚动 支持。三是促进科技成果的产权化。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完善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发 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促进全社会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和利用。 2009 年全年专利申请量5023

13、6 件,同比增长15.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58.4%;全市专利授权量22921 件,同比增长 29.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占40%。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增长30%以上。据统计, 2007-2009 年,市财政科技经费支持市国资委系统的科技项目150项,其中81个科技项目申请专利128 项,形成标准43 项, 33 个产业化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8.6 亿元。第二,促进产业链条的完善和拓展。以龙头企业、关键核心或主导产品为基点,以产业技术联盟为主要依托,支持和引导企 业或产业发展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端制造业,提升产业链条的附加价值,推动产业向高端、高 效、高辐射发展。一是在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

14、上,推动产业链条向中下游延伸拓展。例如,从 2002 年起连续8 年支持非晶带材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万吨级非晶带材核心技术实现工业化 生产的基础上,推动成立了非晶产业创新联盟,依托掌握非晶带材核心技术的企业,联合科 研单位和下游应用企业参加;设立重大科技项目“非晶合金带材应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重 点开发非晶电机、非晶铁芯、非晶变压器等下游应用产品;建设非晶科技产业园,引导非晶 带材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合和分工协作,形成完整的非晶带材产业链,推动北京成为国内非晶 带材的研发中心、高端制造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二是在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拓展。支持企业联合开展 100兆瓦

15、太阳能电池关键装备研制与整线集成,建设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成套装备工程;推进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示范,提高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建成国内最大 的薄膜太阳能电站等,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从电池组件生产和系统应用向电池制造新材料 和成套装备环节拓展等。三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和发展。目前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超过100家,成 员单位超过 5000 家,如首都工程技术创新产业联盟、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闪联、长 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等,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加强科技计划引导, 突出强调

16、对联盟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支持联盟搭建技术创新 服务平台;支持联盟成员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引导联盟从技术和产品创新向标准创新 迈进,以制定和推广技术标准为核心,在联盟成员内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引导联盟选择 适宜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第三,建设一批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 在园区基地发展建设中不断注入科技创新元素,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融合, 推动科技成果在园区基地加快聚集,促进了创新集群形成和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在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多园”中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海淀区、 昌平南部地区构成的核心区为依托,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发挥亦 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带动作用,建设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二是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推动一大批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高科技新兴产业 基地,如新能源领域有新能源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