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辽滨塔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95738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辽滨塔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民辽滨塔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民辽滨塔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民辽滨塔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民辽滨塔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民辽滨塔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民辽滨塔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民辽滨塔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第一章 资源概况及其评价一、自然资源概况及其评价辽滨塔风景名胜区位于新民市公主屯镇内。公主屯镇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2 026,北纬41 026。北与法库接壤,东与彰 武毗邻,距新民市25公里、沈阳市60公里。全镇辖24个行政村, 76个自然屯, 4万口 人,其中辽滨塔村和东塔村人口分别为1955人和1800人,是新民市东北部的政治、经 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也是新民市东北部最大的重镇。公主屯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半年长于夏半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 7.6C,极端最高温度达35.5 C,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1.5 C,年平均降水量为600mm左 右,无霜期 160

2、 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2%。气候条件较好,适合于旅游业的发展。公主屯镇境内水网交织,秀水河、养息牧河、老窑河三条河流先后在几公里内汇入 辽河,景色蔚为壮观。辽滨塔风景名胜区就坐落在辽河与秀水河的交汇处,秀水河在此 西南入辽河,将辽滨塔环抱其中。辽滨塔南面的九曲莲花池为河迹湖,是辽河改道后遗 留下来的一处古河湾,呈月牙形,水深较浅,适宜于营造湖面景观和人造景观,使其表 现出独特的风格。公主屯镇自然资源丰富,总面积196平方公里,为辽河冲积平原,耕种总面积为14 万亩,其中辽滨塔村和东塔村土地分别约为1.2万亩和9000亩。此外公主屯镇还有2万 亩生态和经济林,5000 亩可供养殖的水面,2

3、万亩宜林荒地。从总体上看,土地资源、 水面资源和林木资源较为丰富,为开展农业生态观光体验旅游和农家院旅游提供了得天 独厚的有利条件,并构成了辽滨塔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二、历史人文资源概况及其评价辽滨塔地区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分布广泛,民俗风情独特,内涵丰富,是辽滨地 区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辽滨地区古代文明的集中凝聚。它能够满足旅游者仿古、 求知、求异、求奇的强烈愿望,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 价值。下面,就将辽滨塔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概述和评价。(一)辽滨古城和辽河古渡口辽滨古城坐落在辽滨塔村内,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4、早在后汉三国时期,此地为辽东领地。东晋元兴三年()后为高句丽占据,并取名武厉 逻。此后,以龙城(今朝阳)为都的前燕、后燕、北燕均与高句丽发生过频繁的接触和 争战。公元 342 年,前燕慕容皝曾兵分南北二路,攻入高句丽都城丸都山城,其中一路 应该是从这里过去的,即后来的营州道。隋炀帝曾3 次讨伐高句丽。隋大业九年(613), 这里被隋炀帝收复后改名为通定镇,并设辽东郡于此,同时隋王朝开始筹建辽滨古城。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记载,为了修城,隋军曾在河北地区招兵于涿郡,随后 开赴通定镇参与修筑辽滨城,目的是“修辽东故城以贮军粮。”金毓黻在东北通史一 书中考证:“按此所谓辽东,应指新置的辽东郡而言,

5、地在辽河迤西,或今辽滨塔城。所 谓辽东古城,当亦指新辽东郡内之古城,盖是时辽水迤东,尚为高丽所辖,贮粮于辽水 以东,是为绝难之事”,“四月,帝渡辽,攻辽东城(今辽阳),仍不克”。说明此次伐高 句丽,隋炀帝不仅亲征,而且到了辽滨塔,并从这里过辽河攻打已被高句丽占据的辽东 城。在隋炀帝三次讨伐高句丽不果的情况下,唐朝建立后,继续征讨,先后进行了6次, 即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唐高宗永徽元年、龙朔元年、乾封元年, 终于在总章元年九月联合新罗灭了高句丽。这其中至少有两次与辽滨塔地区有关。据资 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中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率大军兵发洛阳,和 李世勣一起东征高

6、句丽。大军途径“渝关”(今山海关),涉 200 多里的泥淖之路(即“辽 泽”)拿下了辽东城,这个辽东城指的就是辽滨塔。奉天通志记载:“在沈阳西北百八 十里为高丽之辽东城”。唐拿下辽东城后,改通定镇为颇利城。四月,“世勣自通定镇济 辽水,至玄菟。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此次征高丽,拔盖牟(沈阳陈相屯塔山城)、 辽东城(今辽阳)、白岩城(辽阳岩州城)、卑沙(金州大和尚山城)等10 城,于九月而 归。再一次是唐高宗永徽六年,唐朝军队也是从“通定镇”渡辽河进入沈阳、抚顺地区 这说明辽滨塔在隋唐时期就是军事要地,是进军辽东的必经之路。公元十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战败了渤海国并拿下东平府后,在这里建

7、立了辽 州和辽滨县。史载“辽州统辽滨、安定二县,辽滨为倚郭县”,就是说州、县两级官府均 设在此地。据辽史本纪第一记载:天赞三年,“徙蓟州民实辽州地。”天赞四年, 辽太祖从这里开始攻打渤海,天显元年灭渤海。因此辽州又成为辽与渤海开战的导火索。 当时辽州与数十里外的沈州比肩而立,形成了辽滨城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到了金代以 后,辽滨县依然保留,辽州被撤销,把辽滨县划归沈州管辖。在金代后期,新兴的蒙古 族与金国为争夺辽河流域打了一场“贞佑之战”,战争异常残酷,致使辽滨古城内的建筑、 商号全部被毁,城内人烟绝迹。从此,辽东郡、辽州、辽滨县等先后 500 多年的历史古 城被彻底毁坏,后来的人们则绕城而居。

8、据现场考察,辽滨古城为方形,占地约 11 万平方米,城墙是用土夯成的,每面约 300 米,现土墙已毁,西北角台位置尚存,原有南北两座城门。在城址内地表曾散布有灰 布纹瓦,白瓷碗、盘残片及“崇宁通宝”等铜钱。此外,在辽滨塔村还有一口辽代古井,至今传说着金马驹戏娇娘的故事。辽滨塔村 名自辽代起一直相沿至今。(二)辽滨塔和法王寺 辽滨塔位于辽滨古城址西南的平岗上,为辽代古塔,始建于辽天祚帝耶律延喜乾统 十年,即1110 年。东北名胜古迹轶闻说:“辽滨古城前列古刹,旁依浮屠,形势巍峨, 诚壮观也。” 辽滨塔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曾有诗云:“辽滨夕阳映霞天,低云苍穹看倪 端,乳燕盘旋塔中戏,铜铃惊飞走角檐

9、。”辽滨塔高约 44 米,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塔,由塔座、塔身、塔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 塔座高约 4 米,每边长 4.5 米,周长 36 米。塔身佛像部分高约 10 米,每面都有佛龛, 雕有坐佛、胁侍和飞天。坐佛端坐莲台,双手合十,怡然远眺;两侧各立一胁侍,神态虔 诚;两名飞天盘旋佛顶,舞姿婆婆。与其他辽金塔不同之处,是佛座下与塔基连接处, 有砖砌横枋。枋下各雕金刚力士 1 尊,头顶方柱,扶膝蹲踞承托塔身,力士两侧雕小罗 汉多座。塔檐高26 米,塔刹高4 米。飞檐上悬有铜质风铃上百个,微风吹过,一派清脆 的铃声。1994 年,沈阳市考古队对辽滨塔进行了发掘,在“天宫”、“中宫”和“地宫”中出 土了

10、一批珍贵文物。地宫和中宫中出土的佛牙舍利子,香炉、珍珠幡和唐代碗等是十分 罕见的珍品,均属国家一级文物。民间传说,此塔是唐代薛礼征东时建造的镇妖塔。这 批文物,或可印证此塔建于唐代的说法。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此塔为辽代所建,金代进 行过一次维修。因为出土的塔上铜铃铭文有“沈州主簿温迪罕”字样,而“沈州”金代 才有。根据文献记载,金时废辽州,辽滨县属沈阳。天宫出土的石碑上则详细记载了建 塔的准确时间,解开了建塔传说之谜。1988 年,辽滨塔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塔身已经破败不堪。1993 年沈阳市对辽滨塔进行全面维 修,现已恢复了旧

11、日的风采。为了供广大游人参观,在塔基北侧保留了原地宫的北门, 将部分出土文物 10 余件放入地宫,可供参观者开放。在塔西北侧重新立碑记一块,将多 年损坏的大石龟“贔屃”重新复活,新民市长郑朝权撰写了碑文,伴随着千年古塔光彩 照人。辽滨塔既可激发游人思古之情趣,又可在休闲度假中领略美好的现实生活。有塔必有寺庙。根据考古发现,在辽滨塔北侧原有一座寺庙,叫“法王寺”,始建于 辽代,为当时新、法、康、彰地区最大的寺庙,现已毁损。该寺占地15 亩,为前后两进 院落。前面是山门殿,殿内供奉大肚米勒佛,门前悬挂牌匾是“诚求保赤 ,为平坨子举 人白寿朋所题;山门殿内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正中是“天王殿”,殿内供

12、奉观世音菩萨 和四大天王,门前悬挂的牌匾是“佛光普照”,为辽滨塔东台胡继梅所题;后院为大雄宝 殿,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门前悬挂牌匾是“苍生托命”,为清代翰林院学 士、皇师喜晓峰所题。法王寺另有配房各10 间。据辽滨塔天宫出土的石碑碑文记载,当 时寺庙的法师叫“了中”,到了清道光年重修“法王寺”,到了伪满时期改名为“护国法 王寺”,当时僧人特别多,达数十人。另据记载,法王寺每年四月十八都举行庙会,时间为 3 天,有上万人前来参加,影 响到新、法、康、彰几百里之外,规模十分宏大。当时的僧人名气很大,香火特别旺盛 各路民间艺人、杂技等纷纷献艺,买卖兴隆,经济发达。如今为了发展经济,扩大旅

13、游 业,方便和满足广大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生活需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现正在着手复 建法王寺。(三)满族民俗风情辽滨塔地区的满族人,除渤海、大金时期由黑龙江、吉林等地迁来的以外,大部分 是在明末清初建州女真随努尔哈赤西征时来到的。据目前统计,辽滨塔村和东塔村共有 人口 3755 人,其中满族人口为 2000 余人,占总人口的 53%以上。满族人口中最大的土著 家族为关(瓜尔佳)氏家族及吴(乌扎拉)氏家族,至今两家族仍聚族而居,故而能在 较大程度上保留满族居住、家族、姓氏名字、人际礼仪、祭祀等特有习俗,其中尤以关 姓为最。该家族素有文化传统,咸、同年间曾产生我省著名文化名人子弟书忆真妃, 作者为瓜

14、尔佳喜麟(汉名喜晓峰)。据考证认定,该家族至今保存的瓜尔佳氏家祭的珍贵 史料,包括关氏家谱的伪满时期的抄件、清代道光年间“祭仪大略”、“敬神图像”伪满 时期的抄件等,在国内外是首次发现。这些资料对研究清代末期沈阳农村满族的历史、 人口、职业、婚姻、生活习俗等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从户册上可以了解当时男女婚配 的年龄问题,女大于男者为多;再如从户册上也可以看出,满族男子成年婚配后户籍上 并不分户,他们的子女一般也不多等等。特别珍贵的是沈阳满族家祭图像史料,为我国 目前发现的最详细最具有操作价值的满族大祭(使唤猪祭)蓝本。这一蓝本的祭祀介于 清代宫廷祭祀与新宾民间祭祀之间,属于清代民间上层社会的祭祀

15、形式,既为满族家祭 研究提供新史料,又促进满族家祭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民俗价值。此外,至今村内薛 家还有二十四过小年的风俗。从条件上看,辽滨塔地区将会是沈阳市比较理想的满族民 俗旅游胜地。(四)辽东边墙和柳条边明清时,在辽滨塔北境修筑了辽东边墙和柳条边。明王朝建立后,为了有效地防备蒙古兀良哈部和女真各部的侵扰,沿边修筑了一条 1040 公里的辽东边墙。它是我国东北地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是一条 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修建耗费了大量资财,给辽东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这段长 城有的雄姿未减,仍巍然屹立;有的虽受风雨剥蚀,但可见遗迹;有的已被时间淹没, 踪迹难寻。今天,辽东边墙已经成为

16、我们研究明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为了保护满洲皇室的“龙兴重地”和独占东北的经济利益,防 止汉人入内垦种和蒙古族游牧狩猎,从顺治五年到康熙三十六年(1648-1697)陆续修筑了 西起山海关,东达凤城的柳条边墙。它全长 1960 多里,在新民境内达 60 多里。柳条边 是气候、植被和社会经济活动及人文因素的混合物,是一条有形的经济文化界线。它基 本上是沿着明长城栽植而成的。根据阜新文史资料记载,乾隆三十四年、嘉庆十年、道光九年都曾东巡至柳条 边。清帝东巡虽以展谒祖陵为辞,实则包括巡省地,加强军备,奖励农垦,安抚周边少 数民族及察吏安民等政治内涵。有清一代 10 次东巡大都要经过新民,因而在新民迄今有 “大御路”的传说,沿途还留下许多诗篇,如康熙柳条边望月:“雨过高天霁晚虹, 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五)解放战争史迹秀水河子战役是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打的第一个歼灭战,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