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课堂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3957268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的故事》课堂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好的故事》课堂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好的故事》课堂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好的故事》课堂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好的故事》课堂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的故事》课堂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的故事》课堂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的故事师:(P课件出示:一组鲁迅出行船路线照片)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故事。我的故事从一条老街开始。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有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有一座总有游客端着相机去拍照的老房子。老街的旁边是一条宽阔的河,对岸也都是老房子。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站在桥上眺望,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传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出了老街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河上有金色的倒影。最后我到了这里。请问,有谁知道我的行走路线?(生沉默)(B板书:倒影)师:太遗憾了。我们身处象牙塔,却忽略了很多身边的美景。这条老街往右拐的马路叫“山阴路”,沿着“山阴路”

2、一直往前走,经过娄宫镇,最后到达兰亭。这就是我的“好的故事”,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在先生的日记里,我找到了这样一条记载:(课件出示)P1913年6月26日“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鲁迅日记师: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当年先生的行船路线。今天,让我们一起感知先生的好的故事。(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齐读)(课件出示)P作者师: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细细品读课文,注意其中的字词。(生默读,师巡视)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下课文的字词问题。(课件出示)P生字、生词、易错字(音)师: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说说

3、,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生答,师随评)师:我想告诉大家,其实这篇貌似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看不懂是正常的,你要一下子能看懂,那反而是不正常的。因为它选自鲁迅先生的野草散文集。我们都知道野草是非常难读的。但总的来说,好的故事可以给我们留下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的印象。师: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节?(从第三节到第八节)师: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什么东西?(梦)鲁迅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这就是整篇好的故事的结构,这样的圆形结构,让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另一篇课文(荷塘月色)

4、师:这个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你觉得它与一般的“好的故事”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生答,师随评,引导关注:无情节,重画面感)预设:生1:没写具体情节。他只是把他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一幅图画。师:画面感很强,但是没有具体的情节。还有其他特殊的地方吗?比如,这个画面都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如果你去写山阴道边的景物你会怎么写?现在先生是怎么写?生2:我会用修辞手法来写。而鲁迅先生好像就用一些词语,感觉就像是把一些意象拼起来,像诗一样。师:意象的拼接。这个说法好。除了意象的拼接之外,我们可以看看,这些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枯树、茅屋、塔和伽蓝等等,都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倒影)师:这

5、一点非常特殊。如果我去写山阴道上的景物,可能我也没有具体的情节,可能我也只是一些意象的拼接,可是我会不会把所有山阴道上的景物都放到倒影中去写?也许,这是属于鲁迅非常独特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这个“倒影”倒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东西。师: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倒影”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鲁迅先生写景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五节和第七节,我们就把第五节到第七节这三段来读一遍。(生自由读,师巡视)师:读读这些句子(课件出示)P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师:这些句子全部都在讲倒影。结合这些句子以及其它内容,大家看看,这些倒影都有些怎样的特点?生1:像人的记忆的

6、碎片一样,都在不停地动着。师:好!我把你说的这个“动”字写下来。(B板书:动)生2:景物都很普通,但却很杂。师:又普通,又杂,东西特别的多。(B板书:杂)师:两位同学都提到了“动”,它从来都没有平稳下来过,这个“动”会给你怎样的感觉?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一样东西始终处在“动”的状态,它没有安静,没有安宁,不稳定,它会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有担心与不安)师: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生答,师随评)师:杂乱的梦境中具体充斥的都是哪些东西?(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师:这些东西都是又朴素又常

7、见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又朴素又常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却有着很不寻常的意味在里面。我们来咀嚼一下(课件出示)(生默读)P乌桕是苍老的;新禾却是稚嫩的。丛树是郁郁葱葱的;枯树却是老态颓现的。塔和伽蓝是佛教中的东西;茅屋却是民间生活中的东西。村妇、村女和农夫是俗人;和尚却是僧人。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好像是对立的,两个对立的概念放在一起。)师:这也是鲁迅先生一个很常见的写作习惯。比如先生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为了忘却的记念,还有一句很著名的诗,叫“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常常说,人除了有意识之外,还有潜意识,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这也是先生的一种潜意识的表现呢?他不自觉地就把两个矛盾

8、的东西放到了一块儿。师:不过,这也为我们走进文本,打开了一扇门。我们也可以借此窥探一下先生的内心。师:前面同学们也提到,整篇好的故事颜色非常的斑驳与绚烂,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二段景色描写中,颜色开始变得单一起来了。它以怎样的颜色呈现给我们?(红色)师:先生在第二段景色描写中,出现了一个中心意象,大红花和斑红花,并且所有的意象都被夹杂了红色。(B板书:红)师:我前面讲到,好的故事选自先生的野草,而对于野草,先生自己是这样形容的(课件出示)(齐读)P我所有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师:自然,也包括在他的好的故事里面。这种借非常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一种非常抽象的思想与情感的手法,叫做象征。(B板书:

9、象征)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我们福清市的市花是桂花,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自己家里放上一盆桂花,这其实也是一种象征。因为文人墨客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雅的,而兰桂花给人的感觉也是高雅的。有的时候,文人墨客希望借这盆桂花告诉来拜访他的人,我就是一个如桂花般的人,高雅,不庸俗。这其实就是象征。借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与感情。师:所以,我们在讨论好的故事的种种时,必然离不开对这种手法的审视。师: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我们不妨试着来嚼嚼看。(课件出示)P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和“倒影”的某个特点来尝试诠释“倒影”的背后藏着先生怎样的

10、思想感情?师:“倒影”的特点前面大家都已经讲到,我也已经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这些特点中选择一个,我们尝试着结合具体的语句来体味一下先生藏于背后的情感。大家可以写在课文上。(生读,生思考,生写,师巡视)(师引导关注:昏沉的夜)预设:生1:画面是水中的倒影,亦真亦幻,交融扩散-或许先生当时生活的年代很动荡,他怕失去这些安宁的生活,这些美好,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样,可以看出先生当时起起伏伏的心境,怕失去这个美丽的梦。生2: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他的内心被温暖明媚的水包围着,先生当时的心中充满着温柔明媚的风景,但他的内心却又像这倒影一样是动摇的,担心着好的东西会离开他。生3:乌桕、

11、新禾、野花、鸡、狗、丛树-梦中的新禾、乌桕等等梦中杂乱的景物体现出先生对故乡种种细小事物的怀念。生4:我想说的是昏沉的夜。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想要描写的是现实的黑暗、理想的美好。其实,这是黑暗现实之下对美好生活与和平的向往。他的描写之所以如此细腻与纷杂,是因为他对故乡的怀念和深深的眷恋。师:你提到了“昏沉的夜”。能这样比较起来阅读很有想法。(B板书:昏沉的夜)师:既然这位同学提到了昏沉的夜,我们不妨来看看,昏沉的夜是个怎样的夜。(B板书:昏沉的夜是个怎样的夜?)师:前面同学们都提到,“好的故事”虽然虚幻,但可能象征着先生心中的希望、美好。(B板书:好的故事美好 虚幻 希望)师:那么“昏沉的夜”又

12、象征着什么?前面有同学提到,它可能象征着社会的黑暗。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这个“昏沉的夜”除了黑之外,还有着一些怎样的特征?(生沉默)师:老师提醒下:要真正理解这个“昏沉的夜”的精髓,离不开一个标点(课件出示)P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师:请大家注意第一节倒数第二个标点,是一个冒号。冒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前面那两句话绝对是解释冒号后面的“昏沉的夜”的关键的句子。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体味一下,这是个怎样的夜?预设:生1:孤单的夜-因为“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13、”再加上文章最后的时间是“2月24日”,提示我们,这应该是个过年的时候。鞭炮在响,而他却独自一个人抽着烟拿着书听着鞭炮的声响享受着夜的黑暗,我觉得他非常孤独。师:我觉得你很感性。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过年的时候鞭炮的响声并不是连着响的,而是响一声,停一下,再响一声,再停一下,而在响声与响声的中间,在那空白里,却比较容易让人伤感孤独。所以说,喧嚣之后的孤独更容易让人心生凉意。生2:是个寂寞的夜-鲁迅先生在过年的时候,别人在喧嚣,他却很寂寥,用抽烟来排遣自己的情绪,他是孤独而寂寞的。师:一个人在很寂寞很孤独的时候会抽烟。让我想到了曾经读到过的一个句子,叫“寂寞是一支烟”。大家可以想想,烟雾在什么

14、样的情况下可以包围着你。如果我走近你,我对你说一句话,对你打一个手势,这个时候你身边还会有烟雾吗?烟雾也好,鞭炮也好,都是很虚幻的东西,当我走近你的时候,你的身边便只有我,而没有烟雾了。先生为什么会被烟雾包围,因为他身边没有人,只有他自己孤独地坐着。所以,这个昏沉的夜,不仅仅黑暗,也是个寂寞而孤独的夜晚。(B板书:昏沉的夜黑 寂寞)师:那么,先生为什么会如此的寂寞?(生沉默)读文章有一点非常重要,知人论世,还要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只有了解了这些,才有可能真正地读懂一篇文章。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先生的寂寞,缘何而来(课件出示)(生默读)P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

15、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师: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便是黑暗的,孤独的,与希望相对,它是(绝望的)(B板书:昏沉的夜黑 寂寞 绝望)师:我们再次来回顾一下课文的结构,它从一个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也就是说,先生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最后又回到了绝望,你可以想象,先生心中的绝望有多么重。但是如果只有绝望,那么他便不是伟大的鲁迅了。所以,先生在文章的结尾,还有一句话(课件出示)(齐读)P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师:绝望是无法避免的,但“我”的心里却总是记着这个“好的故事”,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呢?生1:这是鲁迅的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即便现实再怎样的绝望,可是他对这美好却有着积极的向往。他对美好的东西积极地追求着。师:他有着对美好的向往。整个故事的结构从绝望开始,经由希望,再入绝望,你觉得先生对待绝望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个绝望在先生心中的分量是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