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395334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服思维定势 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它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独特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与数学知识的思维特征极为相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凭借数学知识教学为载体,诱发学生思维发散,经历信息的复杂加工过程,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独立性等良好品质,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那么,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来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呢?一、 一题多探,培养发散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经历、体验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激

2、活课堂、开放课堂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较佳途径。讲授新课,教师可以先明确新课题,并给出一定的教学材料,在学生理解教材所反映的一般过程、方法或思路以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去疑、去猜、去试、去探、去说、去发现、去解决,多方探求,多角度认识和把握新知。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除了掌握书本上拼合的推导思路以外,教师还可以点拨启导,让学生广开思路、动手试探,终于有学生从“剪开中位线”、“剪开底边的高”、“剪开过两边中点向另一边作的垂线”入手,多方案地作出了推导。又如在教学例题:比较和的大小。凭借线段图,学生掌握了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这样激励学生:“这两个分数,可通过多种途径来比较大小,就

3、看大家会不会动脑筋?”以撩拨学生的求异意识。倾顷,有的学生以为标准作比:,很快作出了判断;有的学生化为小数比较:=0.375, =0.75,得;有的学生抓住线段图上的“1”,认为与1相差得多,与1相差得少,从图上进行差额比较,判断;有的学生则在图上把中每个分成2份(即2个),即为,从而转化为同分母比较,得;在这种一题多探的诱导中,每个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并产生不同的见解,实现了思维的发散。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题多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的获得。二 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

4、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作出解答,这是被普遍地认为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但教师不能守株待兔似地被动地等待多解,而是要在学生思路闭塞时善于诱导,唤起相关旧知,催化学生思维扩散。在“多解”出现以后,要引导学生异中求佳,多中选优,下面举例说明:李师傅做一批零件,4天做了这批零件的,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完成?学生常能顺着题意,作出(1)(4)的一般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诱导,获得多解:教师诱发性提问 学生求异性解答(1) 完成这批零件需 44多少天? 4(1)1(4)4(2) 整批零件是已做 4(1)4零件的几倍?(

5、3) 已做零件是剩下 4(1)零件的几分之几?(4) 剩下零件是已做 4(1)零件的几倍? 4(11)(5) 从题中几种量中, 比例解法(略)能判断出比例关系吗?(6) 题中数量间,能 方程解法(略)找到相等关系吗?最后可组织最佳思路的评比。显然,44解法最简捷;4(11)解法最为深刻、奇特,均可入选为最佳思路。评议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散的过程,评出结果,又可反馈出思维发散的积极性。 同时必须认识到,一题多解具有之泛的适应情境,决不限于应用题。如填空:( )=( )=( )=( )。学生一般会从倒数角度填写成(4)=(5)=(6)=(7),此时可启发学生注意式中三个等号表示的意义,从而领悟:只要给

6、每一乘式的积任意确定一个定值,则可有无数组数适合。 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学生思维驾驭着旧知,得以充分的合理的发散。三 一题多变,培养发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知识条件和结论,告诉学生探索的方面和终极目标,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常是只有已知条件而未知结论,或只有结论而未知条件,因而必须使学生能从已知题设(或结论)出发,去观察,去探究问题中所隐蔽的数量关系,发现新结论,提出新问题,为较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常见的一题多变,是对应用题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更为深刻全面地把握知识结构。如:(1)

7、改变条件甲乙两工人共同生产一批零件,甲每小时做16个,乙每小时做20个, ,这批零件共有几个? 两人合做4小时完成任务。 两个合做4小时后还剩160个。 两个合做4小时,还剩这批零件的。 两人合做4小时,超额完成了120个。 两人合做4小时,超额完成了12%。(2) 改变问题机床厂九月份计划生产机床1200台,结果8天生产了400台,照这样计算, ? 实际用多少天完成了任务。 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实际这个月生产了多少台机床。 实际这个月超产了多少台机床。 实际这个月超产了百分之几。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机床。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一题多变,改变应用题结构,把新内容与旧知

8、识结合组成综合性的应用题,逐步增加难度,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四 一题多议,培养发散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当采用灵活、多变、开放性的题型,让学生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教学时,应有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1)问题的开放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和多变性。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发表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发散思维。例如:在六年级讲完比的知识后出了这样一道题:甲数是12,乙数是4。问学生都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甲数是乙数的几倍;乙数是甲

9、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甲数和乙数的和是乙数的几倍;甲数与乙数的差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甲数与乙数的比是多少。学生提出许许多多个问题,然后再逐一解决。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2) 解题策略的开放时代呼唤开放式教学,而开放题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被认为是最富有创造教育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操作手段,因而也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猜猜看”:木工将一块正方形木板锯去一个角后,这块木块还剩下几个角?第一个答案:从“纯”计数逻辑去思考41=3,应是剩下三个角,当然学生会很快地否定这个答案。第二个答案是:剩下

10、五个角,如图 ,这时有学生就以为这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了。再想一想又出现了第三个答案,剩下四个角,如图 。再猜一猜:有没有可能剩下三个角的答案?于是第四个答案又来了,如图 。这样的引趣,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发散思维的门槛上。在一题多议的过程中,同一问题让学生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发散思维。五、一题多编,培养发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敏锐地感觉或意识到存在的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等,同时以最有效的方法给学生营造出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制约,自己提出假设,达到培养思维发散的目的。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首先,设计“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

11、情境中来,可先出两道商是“2”的口算题请学生口算,再让学生编几道商是“2”的口算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交出正确的答案,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续续研究的欲望。接着,请同学们讨论:怎样编题,商总是“2”,你有什么诀窍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希望获取成功的动机。这样,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性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发散思维和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又如给出问题“六(

12、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让学生编应用题。学生看到“共”字,往往流于“仿效”,套用“模式”,囿于习惯思路,一般会编成用加法或乘法计算的应用题来,教师这时可以利用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争强好胜,激问学生:“谁能编出不用加法、乘法计算的应用题?”学生思维摆脱了加与乘的定势,在数量关系上积极求异,终于编出如下应用题:1、六(2)班共有学生56人,比六(1)班多4人,六(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2、 六一儿童节,学校发给六(1)班学生260块糖,正好平均每人分得5块。六(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在一题多编中,学生必须对数或数量关系从不同角度分析,构想和重组,不失为思维发散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不但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妙趣横生,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新知识的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