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 (3)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952761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塘湖春行 (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钱塘湖春行 (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钱塘湖春行 (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钱塘湖春行 (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钱塘湖春行 (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钱塘湖春行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塘湖春行 (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寿阳语文集体备课教案课 题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课 型诵读课 时第2课时主备时间2014.10复备时间主备人岳宝静主备人单位寿阳四中复备人复备人所在单位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教法学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教 学 过 程个性修改栏教学设计钱塘湖春行一、引入新课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

2、,从而引入课题。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3、出示学习目标二、初读诗,知诗意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a、朗读的节奏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三、再读诗,赏美景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写的是早春,早莺

3、、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四、品读诗,赏妙笔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

4、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

5、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五、精读诗,悟诗情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3、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

6、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七、全文总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登飞来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

7、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

8、理解。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描写景物充满生机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_(朝代)杰出的_家,

9、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千寻塔()(指应天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不畏浮云遮望眼()(怕)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