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和记叙文阅读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3950437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阅读和记叙文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比较阅读和记叙文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比较阅读和记叙文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比较阅读和记叙文阅读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比较阅读和记叙文阅读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比较阅读和记叙文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阅读和记叙文阅读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阅读,回答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

2、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 【削】陡峭。 【陨】坠落。 【帖】同“贴”。 【摧】崩裂。1、甲文出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时期地理学家。2、下列句中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B)A以指攀草根而登 B 皆以美于徐公C不以物喜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3、句子翻译: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

3、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甲乙两段文字均为山水游记,甲文中(重岩叠嶂 )一词可以概括乙文中所写山势的特点。两文在描写山势上分别运用(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 )的写法。5、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你能说出它和甲文之间的联系吗?都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诗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印证,突出了三峡水流迅疾,水势汹涌。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两岸猿声啼不住”相照应,都写猿啼。甲文中“重岩叠嶂”与诗中“万重山”相应,都写出了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4、阅读文字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超然台记 苏轼 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

5、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因城以为台者旧矣3、下列句中的“之”与“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D)A雨雪之朝 B瀹脱粟而食之C辍耕之垄上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用比喻来描写月色。把月光比作积水,把月下竹柏的影子比作纵横交错的藻荇。 形象生动地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6、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甲文: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

6、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乙文:超然物外的豁达之情。7、如何理解文章中“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才会出来赏月。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三袋米的故事:(一)1.(共4分。)文章叙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讨饭(米)供儿子读书的故事(2分),表现了母爱无疆的主题(2分)。2. (选作,共3分。)(1)“轻轻地、细细地”表

7、现对儿子的呵护,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了深厚的母爱。(揣摩词语1分,细节描写1分,句意理解1分)(2)斑驳陆离:形容土墙已经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了。噌噌:形容长得很快。 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儿子”家虽然十分贫穷,但儿子在母亲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揣摩词语1分,比喻1分,句意理解1分) 3(4分)因为这三袋米,凝聚着母亲的汗水和心血,是母爱的结晶(2分),母爱是无价的,金钱买得到粮食,但买不到母爱。(2分) 4.(4分)示例:天啊!那位靠乞讨大米供儿子上学的母亲竟是我的娘。娘啊!您拖着残疾的身躯乞讨供我读书,那漫长的乞讨路上却印下了您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和殷切希望。儿子不知怎样才能回报您的恩情。(内容合乎情理2分、生动感人2分)5.示例一:每天早晨桌上的早餐,每次出门前那声亲切的叮咛,获得成功时给我肯定,遭遇失败时给我鼓励我愿永远停靠母爱的港湾。(内容2分,情真2分)示例二:爸爸总是那么严厉,生活中让我独立、学习上让我自主,每次遇到风险总不让我退缩。其实,在他那威严的面孔下藏着一颗慈爱的心。(内容2分,情真2分,共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