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教学中影响小学生道德能力的若干因素分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3948401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课教学中影响小学生道德能力的若干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品德课教学中影响小学生道德能力的若干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品德课教学中影响小学生道德能力的若干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品德课教学中影响小学生道德能力的若干因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品德课教学中影响小学生道德能力的若干因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课教学中影响小学生道德能力的若干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课教学中影响小学生道德能力的若干因素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课教学中影响小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若干因素分析内容提要:道德能力是一种道德思维与道德实践、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特殊能力。当前小学生中存在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能力普遍低下。从品德学科教学自身的角度审视,至少存在教学目标的随意性、情感体验的肤浅性、道德践行的敷衍性”这三种较典型的失误,从而影响了小学生道德能力的正常发展。一、道德能力的解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教授在接受教育周刊采访时谈及当今道德发展的挑战时,曾经提到,过去我们更多的把道德看作是建立在相同价值关系上的文化传统、素质与理念,而今天,人们同时也将道德看作是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力。陆士桢教授认为:把道德教育仅仅简化成

2、为一种规范和理念,显然是违背了现代道德的根本特征。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道德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即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拒绝的。这是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做人的依据。二是行为模式,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个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冲突。三是情感,包括基本的情感认识和表达状态等等。这三者是紧密相关的,是一个人道德发展的统一。在陆教授的发言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道德是是非对错、独立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道德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道德是自我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活动的一种能力。具体地说,大致可以包涵以下几种能力:道德认知能力、道德践行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

3、育能力。道德能力是一种道德思维与道德实践、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特殊能力。作为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它是人完成道德的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开端。道德能力在个体的能力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当代人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二、当前小学生道德能力现状分析1、小学生是否有道德能力一般地,我们总是认为: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浅层性;道德情感的发展受到情绪的影响较大,不能很好地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意志也较为薄弱,缺乏持续的、坚定的意志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小学生不可能形成较为明确、坚定的道德信念。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基本处在教育环境和教育

4、性活动之中。这有利于形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但不利于道德能力特别是道德辨识力的形成。所以说,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尚未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错误地认为,小学生既没有也不需要道德能力。小学生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同样地,个体的道德能力的发展,也是从小到大累积的结果。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的学校德育最重要的一件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渐进的道德能力。2、小学生道德能力现状及简要分析那么,当今我国小学生的道德能力

5、现状如何呢?这恐怕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翻看各种媒体的评论,几乎众口一词地提到:学校教育的德育的实效性差。实效性差,也就是说,学生的道德素质不够高,道德能力弱。举两个事例来说明,都来自于国际大都市上海。事例一:上海某所小学有个班级在新学期开学时对学生进行“个人与集体”的主题教育,学生们都表明了自己对集体主义的认识。不久,班里要改选班队干部。很多学生都毛遂自荐,踊跃竞争上岗。竞选期间,几乎所有“官衔”都很受大家重视,比如“大官”大队长、校级学生干部和班长等,还有“重要的官”学习委员和一些主课的课代表等。所有官职中只有一个很不吃香,那就是劳动委员。直到所有班干部的位子上都有了人

6、,劳动委员依然空缺。最后老师没办法,只好“违背”民主选举的原则,指定了一位老实少话的同学。可是,从他当时轻轻的一声叹气中,大家知道他也不太情愿。事例二:上海水丰路小学曾作过一个“新时期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很是令人震惊。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如下:“一家三口外出乘车,小强冲上去抢了一个座位叫妈妈来坐”。约 33% 的学生回答:小强是尊敬长辈的行为,而忽视了乘车要依次上车的社会公德。“饭菜不合胃口,可以倒掉”。 100% 的学生认为是错误的。而“如果饭菜不合胃口,老师允许倒饭,那多好啊!”22% 的学生认为此题的判断是对的。“小王、小张和小李放学后一同回家,小王请大家吃羊肉串,并提议以

7、后大家轮流请客”。30% 的学生认为是对的;而对“红红的同学送给她一张粘纸,并要求红红陪他玩一会儿,红红拿着粘纸,高兴地答应了。”,44% 的学生认为是对的。、“美术课前,小明发现蜡笔没带,马上去打电话叫家长送来。” 37% 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样做。在这样的事例和数据面前,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某个学生嘴里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即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知行脱节,是当今小学生道德水平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对照前文提及的“道德能力的构成要素”,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普遍较强(或许是一种假象),而道德践行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自我教育能力普遍不够。造成这一现

8、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发展水平决定了知行矛盾的必然性。我们可以认为小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能力但不可能有很强的道德能力。第二,是社会生活中对学校德育的冲击。以往的学校德育,内容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带有理想色彩的一些道理。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体系与学校教育所传递的价值体系与有一定的区别,它并没有学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存在,必然受到这种矛盾的冲击。第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有的家庭对子女一味地溺爱,造成学生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个性;有的家庭对子

9、女缺乏关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学生心灵扭曲、行为乖张;有的家庭自身道德素质较差,使得子女从小就受到错误的道德观念的感染,是非不分。第四,学校教育自身的失误。学校教育自身也存在着两方面的失误。其一、指导思想失误。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中,我们对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尤其是在制定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时,较多强调的是道德知识的掌握,这虽然是完全正确的,因为道德知识是社会人的内在东西,是形成道德能力的先导和基础。但是,道德教育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远远不够,必须转化提升为道德能力,才能完成道德活动。但因认识不足,从而没有把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纳入学校德育的总体规划。其二、具体

10、操作不当。与指导思想一脉相传的是,在具体的教育或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语文、数学等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在德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人们往往认为,把道理讲清了,学生理解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人的道德素质由三方面组成:道德能力、道德形式和道德内容。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道德能力是道德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道德能力为基础的;道德内容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以道德能力为中介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执教者往往注重了道德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而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三、品德教学影响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失误分析上文所述的几

11、个造成“小学生道德能力不够的因素”中,单就学校教育自身问题作探讨。关于指导思想的问题,新课程实施以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作了以下描述:“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12、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且在“课程目标”中专设了道德能力目标“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已经非常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了。剩下来就只有一线教育工作者具体的操作问题了。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可以做到与新课程的同步,因为课程设计指导着我们怎样去完成具体的教学工作。其外在表现形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师生关系多元共生;教学内容开放整合;教学方法有机参与;教学环境适度开放。在这样的开放性的教学

13、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甚至可以实施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开放和教学评价的开放。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是可以模仿的,但是教育思想却是不能模仿的,必须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思想,才会起作用。如果不能在精神上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就会使教学停留在浅层面上运作,从而使得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不大。依笔者之见,现行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的随意性、情感体验的肤浅性、道德践行的敷衍性”这三种较典型的失误。下文将列举笔者在课堂观摩活动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教学失误而影响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部分案例并分析。1、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

14、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老师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性非常强! 【案例一】家庭收入知多少课堂实录片段师:XX同学,你的文具盒真漂亮,谁给你买的?生:爸爸给我买的。师:XX同学,你这件衣服很合身,谁买的?生:妈妈给我买的。师:XX同学,你这学期的午餐费是谁给你交的?生:妈妈给我交的。师:是啊,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父母亲在出钱,那么,我们父母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生:是爸爸妈妈赚来的。生:爸爸妈妈上班,有工资。生:爷爷奶奶也会赚

15、钱。师:是的,父母赚来的钱都是劳动所得的报酬。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家庭收入还有哪些来源?生:我爸爸炒股票赚了很多钱。生:我妈妈开服装店,也赚了很多钱。师: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收入多一点,条件就好一些,有的家庭收入比较低,生活条件就差一些。老师最近碰到这样一个小朋友,他正为家庭条件不好而苦恼呢?(出示案例:小明的爸爸妈妈都是普通小厂职工,每个月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不到2000元。暑假里,学校组织部分同学参加外地学习和旅游,小明也想参加,可他爸爸说:“孩子,咱家比不上老板人家,你奶奶生病住院还要花不少钱,我看你还是别去了吧。”小明只好答应了,可是心里很委屈,他想:谁让我的爸爸妈妈这

16、么没用呢?)看了这个故事,你是怎么想的?生:小明不应该去旅游,他爸爸妈妈赚钱赚得不多,小明还要去旅游,而且她奶奶生病了,也许钱都花完了。生:我也认为小明不应该去旅游,因为他的爸爸妈妈都是普通小厂职工,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不到2000元。师:是的,小明的父母赚钱不多,他的家庭条件不好。请大家留意小明的想法(指屏幕:他想:谁让我的爸爸妈妈这么没用呢?)。生:小明的想法是不对的,既然家里没有钱就算了。生:我认为小明的爸爸妈妈是很孝敬老人的,因为他奶奶生病了,他爸爸妈妈让她住院了。生:我也认为小明的爸爸妈妈是很好的。因为他们虽然是很辛苦地劳动才取得报酬的。师:哦,大家都认为小明的爸爸妈妈其实是具有很高的道德品质的人。通过辛辛苦苦劳动取得了报酬,而且很孝敬老人。是这样吗?生齐答:是的。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