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3948177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切都在变(大班)领 域:科 学 适应年龄:56岁执教教师:刘 香 执教时间:2010年10月22日活动目标:1.积极参与“变变变”的操作活动,体验变化的乐趣。2.探索改变物体原有状态的方法,知道生活许中许多东西都在变。3.能大胆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的准备:幼 儿:在生活中感知过周围事物的变化。具有初步的记录能力。 课前带孩子参观操作材料并分类。2物质材料的准备:师 生:收集纸张类材料:挂历纸、卡纸、皱纹纸、彩纸广告纸等;颜色类材料:油画棒、颜料;溶解类材料:果珍、盐、糖、牛奶;废旧材料:杯、纸盘、纸盒、牛奶盒;杂物类材料:绳子、气球、铁丝、皮筋、粉笔等, 玩具类:橡皮泥

2、、气球、及其它可变形类玩具等并按六类分组摆放。教 师:记录表、记号笔、视频展台、投影仪、视频变变变。3环境准备:室内张贴四季风景及小朋友小时侯照片。活动过程:一、游戏激趣。1、结伴游戏:手指变变变。2、教师出示气球(未吹气),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气球变得和现在不一样?说说它是怎么变的。 3、教师出示报纸,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报纸变得和现在不一样?”幼儿自由尝试“报纸变变变”,结伴交流方法。4、个别幼儿交流“彩纸变变变”,教师及时记录幼儿的方法。教学设想:科学活动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让幼儿亲自动手做实验,体验由于自己的操作活动使物体发生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对于“变化”的认识;与同伴

3、间的交流,也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这个环节先是通过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在通过老师先变,孩子讲述变化过程演变到孩子自己动手操作一种材料,尝试一种变化,并两两交流变化的过程为下个环节的小组活动打好基础,体现了层层递进。二、探究发现:“变变变”。1、师生参观六组试验材料,了解材料的种类。组-纸张类(挂历纸、卡纸、皱纹纸、彩纸广告纸等)。 组-颜色类(油画棒、颜料)。 组-溶解类(果珍、盐、糖、牛奶等)。组-废旧材料类(纸杯、纸盘、纸盒、牛奶盒等)。组-杂物类(绳子、铁丝、皮筋、粉笔、等)。组玩具类(橡皮泥、气球、及其它可变形类玩具)。2、幼儿两人一组进行试验,一人操作,一人记

4、录,教师巡回指导。3、个别交流并示范“变变变”的过程及方法,共同讨论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设想:此环节对老师和孩子都是一种挑战,因为这是本班孩子第一次尝试用这种方式合作完成任务,但我相信正是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让孩子们先观察,和生生互动。三、自由分享:生活中的“变”。1、观看老师和同伴小时侯的照片,发现人也会变。2、自由交流:生活中,你还发现还有什么会变?(教师记录幼儿的发现)四、欣赏讨论:一切都在变。1、欣赏视频变变变,感受事物的变化过程。2、讨论:我们生活的周围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变?3、小结:原来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都会发生变化,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变化的秘密。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

5、课件展现周围生活中的变化,生动的画面是为了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无论人、动植物、天气的变化都直观地展现在小朋友眼前,利于幼儿理解、掌握,幼儿思路被打开,思维更活跃,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促进师幼间更好的互动,同时也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延伸活动:1、创建活动区角:“一切都在变”,将试验材料投放其中,供幼儿在区角活动继续深入探索,并引导在生活中观察、发现并记录事物的变化现象,丰富区角环境。2、开展美术活动“变变变”,幼儿分组绘画制作图书我们都在变.3、开展跨班活动,鼓励幼儿将自己制作的图书我们都在变和幼儿园的弟弟妹妹进行分享,进一步提炼幼儿的经验。教学设想:通过活动延伸以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需要,

6、并成为本次活动的延续,把科学活动与绘画区角以及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达到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教后反思:第一次试教出现的问题:生生互动少、操作形式单一、后面的环节篇幅太长、太累赘,影响重难点,说教太多,好奇、好问是孩子们的天性,而我们生活周围的无数变化也是引发幼儿好奇心的重要因素。科学对幼儿来说,更多的是能动的观察与怀疑,并想查明某些事情的改变会引起什么发生根据孩子的这些特性,我根据“做中学”的教学思路,也就是更多的注重让孩子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自己去寻求科学的奥秘。为此在设计“一切都在变”这个教育活动时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第一,根据我班孩子的特点,有一定的

7、记录能力,但语言表述能力差这一特点,我着重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创造。如:怎样让不同的材料(纸类、粉末类、电线、橡皮泥、皮筋、玩具等)产生变化,在幼儿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第二,在选择材料及材料投放时,注意因材施教。如:为能力、兴趣各异的孩子,提供多样的材料,丰富的素材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灵感,也便于幼儿自由选择,与材料相互作用。充分尊重孩子在认知及能力方面的的个体差异。第三,在师生参与中突出活动的主体。我在幼儿的感知、探索过程中,始终把幼儿放在主体位置,采用先试后导的教学策略,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并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最大限度地发

8、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例如:让孩子先尝试,教师注重观察,孩子出现的问题,关注孩子是怎样解决的,并把好的经验同所有的孩子分享。第四,在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讨论交流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完成调查研究、回答该问题和向他人介绍成果。讨论交流是我们经常进行的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实验

9、的过程、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反驳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新的疑惑。第五教学细节的处理时经过老师深思熟虑的。例如教具投放、回收的时间、课前组织孩子的参观、座位的摆放、黑板摆放的位子、课前会出现哪些问题的预设等。本次活动虽有多处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着不足,由于一节课只有30多分钟,大半的时间用于孩子操作实验,在说一说生活中发现还有哪些东西会变时,孩子积极性很高,很想说,也愿意说,但老师跟孩子说的时间太短,另外,在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变的问题提出后,孩子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其实老师还可以反问孩子有没有不变的?或者说有不同意见么?这样孩子就会更有讨论争议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孩子才会真正理解。最后老师是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很多时候更是问题的提出者、讨论的组织者,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上,在最后教师可以给孩子这样一种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为我市的幼教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