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泰州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支撑研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3946178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8泰州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支撑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B-8泰州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支撑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B-8泰州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支撑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B-8泰州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支撑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B-8泰州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支撑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8泰州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支撑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8泰州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支撑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泰州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支撑研究 进入工业化后期,新型城镇化成为推进泰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途径,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血脉”的金融服务则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为适应泰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开展城镇化融资需求分析和金融服务研究,探讨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途径与手段,对加快推动泰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新型城镇化是泰州发展的根本之策城镇化是指由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将分散居住在农村功能区域的农业人口转为集中聚集在非农功能区的非农人口,进而推动传统乡村社会转为现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不仅表现为城镇数目的增多、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人口的

2、增加,还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空间形态的变化,也包括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由此导致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人的变化。(一)城镇化面临数量提高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泰州市城市化率由2002年的40.5%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57.9%,年平均提高1.58个百分点。从泰州城镇化的相关数据看:经济快速实现非农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3.9:52.6:33.4调整为2012年的7.1:53.1:39.8;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493元,连续10多年保持高增长,城乡人均收入差

3、距由2009年的2.34:1降为2012年的2.13: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为35.9%、33.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02年的39.5:34.8:25.7调整为2012年的20.5:41.9:37.6;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2013年1季度 210.25万人农村总劳动力中,转移劳动力151.89万人,转移比重达72.24%;农业种养殖在农民收入中占比已大幅度降低,2011年700户农村住户收入调查情况显示,在人均12765元现金收入中,第一产业的经营收入仅为2915元,占比22.84%,农民直接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占比已不足1/4。这些数据表明泰州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就业快速实现了非

4、农化,人口向城镇转移速度快,但也存在严重的半城市化现象,大量非农就业人口及其负担人口因为户口未能进入城市滞留农村,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根据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的实践,当城市化率达到50%时,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就会凸显,当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时,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就会取代人口转移型城市化,成为城市化的主流。中国城镇化的一个特点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据学者计算,全国52.57%的城市化中完全意义上的市民不足38%。泰州的情况也大体如此,从整体来看,泰州目前已经进入了结构转换型和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共同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数量提高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此阶段,保持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城镇化内涵品质不断

5、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但经济增长趋缓也会带来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趋缓,人口城市化率增加速度将放缓。同时,结构转换型城镇化所产生对人口转移的吸纳效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转型,形成对人口转移型城镇化的替代。(二)新型城镇化将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针,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泰州的转型升级,既要有高端增量要素的投入,又要有大量传统存量要

6、素的改造升级。从以往城镇化模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型城镇化的指导原则来看,新型城镇化将在四个方面实现转变:一是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二是由半城市化向全面的城市化转变,核心是解决农民市民化;三是由粗放型向内涵型城镇化转型,由过去高增长、高排放、高消耗粗放型发展模式转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模式;四是由大城市与中小城镇和地区间的不均衡向大中小城市及乡村协调发展转变。可以预见,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泰州新阶段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新型增长动力。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基础,产城一体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以新技术应用为手段,集中力量发展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7、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升级,推进特色产业集群,以城镇化要求建设生态园区,在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新型社会服务。以民生工程建设为抓手,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发展手段,打造城乡居民需求的新型社会服务行业,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服务功能。以新型社区、新型社会组织和新型社会管理为基本要素,构建交往方式社会化、社会联系网络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民构成多元化、社会阶层包容,互助互信的橄榄型和谐社会。新型友好环境。以科学规划为手段,推进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

8、化和现代化农业融合发展,以生态城市建设为抓手,控制污染总量,打造绿色生态的城乡网络化空间、居住生产环境,城乡联动共同塑造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资源利用节约、环境保护有效、人与自然关系友好、绿色低碳的环境。(三)新型城镇化是需要动员全社会各类资源参与的系统工程泰州的新型城镇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自下而上的创新,既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更要确立市场主导的机制,常规模式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要探索新的城镇体系:以区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打造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坚持以地级中心城市、县级

9、副中心城市区为核心,强化产业与城市功能区的协调融合发展;在全市重点建设10个小城市(每个市(区)重点建设2-3个小城市),推动一般城镇提档升级,集约发展;以市2115工程为抓手,因势利导产业、人口在空间上转移集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持续转变,促进城镇化不断深化发展。 城市建设包罗万象,既有海量的水、电、气、道路交通、邮电通讯、绿化环保等硬件设施,也包括众多的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绿化环保、水电煤气供应等生活设施,还包括无所不在的社会治安、城市文明以及法律政治等方面的软件设施,需要全社会各个层级、各类资源的投入,需要信息、商务、物流等服务支持,更离不开巨量的资金参与。地级市成立以来,城市建设快速发

10、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在局部领域超前,城镇功能不断完善,但因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泰州城镇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差距明显,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降低城镇化门槛,通过社会服务功能的完善来提升城镇生活品质,通过绿色发展完善城乡生态功能,满足居民更高的城市生活质量要求,实现人与城市、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新型城镇化切忌面面俱到,全面开花,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稳打稳扎,注重实效:人口城镇化:主要依赖于产业与社会城镇化发展带动,依托于经济社会资源的空间集聚;产业城镇化:主要依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规模发展、集聚发展;社会城镇化:公共服

11、务体系建全,社会服务功能的完善;空间集聚:资源要素依托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载体向城镇集中集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这一系统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城乡村一体的基础设施均等公共服务,助推广城乡大居民的现代化。二、泰州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金融是城镇化发展的血脉。广义的金融支持不但包括政府的财政资金,还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市场、保险行业、信托投资、风险投资资金等专业化金融组织的支持,以及大量的民间融资、外资直接投资等参与。金融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各类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提供金融,促进其有效集聚、降低该过程的交易成本、扩大聚集的经济效应,同时为产业

12、结构转换和经济增长提供金融支持,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据分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作用: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元,GDP就增加2.4元。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强调金融体系动员、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本的能力,核心是推动人口迁移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社会服务功能完善、资源空间集中,从而实现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市化综合发展。(一)主要特点在泰州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类资本通过不同的投资渠道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人口转移的主要动力。其中,商业银行成为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金融工

13、具,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持续的高速度增长,支撑着社会资金的通畅流动;政策性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成为大型项目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骨干支撑;政府融资平台和政府基金在城镇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泰州股市、债市、风险投资基金、信托资金等发展虽然相对滞后,但金融市场直接融资近年来的稳步发展仍是重点企业和基础建设项目发展的有力推手;外资直接投资与民间投资也成为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保险业的发展则有效的规避了社会风险,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平稳发展做出了贡献。1、银行信贷推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商业银行体系成为服务城镇化的主力军,泰州现有23家商业银行机构和38家小额贷款公司是服务经济社会和城镇化

14、建设最主要的金融力量。近十年的金融数据表明,金融资产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与GDP呈现同步线性增长,分别由2002年的488.61亿元和287.59亿元增长到2013年上半年的3481.02亿元和2333.47亿元,推动城镇化率由40.5%提高到57.9%。按可比口径行业贷款数据,2013年6月,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余额765.21亿元,较2009年末增加了446.41亿元、增长140.02%,房地产业贷款余额113.49亿元,较2009年末增加了57.70亿元、增长103.42%,建筑业贷款余额141.39亿元,较2009年末增加了87.71亿元、增长163.39%,批

15、发零售业贷款余额192.24亿元,较2009年末增加了124.33亿元、增长183.08%,住宿餐饮业贷款余额16.83亿元,较2009年末增加了9.71亿元、增长136.3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金融业为全市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金融资金同时也成为城镇建设、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与城市建设相关的贷款资金在银行贷款余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加上个人房地产贷款,2013年1季度贷款余额比重高达36.59%。其中,房地产企业贷款比重由10.01%上升到11.59%,加上个人住房贷款,与房地产相关贷款则高达27.67%,说明房地产已经成为近十年来泰州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城

16、市建设和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一支主要力量;其它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相关贷款由10.31%下降到7.07%,公共服务贷款由5.22%下降到1.84%,建筑业贷款比重由5.15%上升到6.38%。这表明服务城镇建设的重点由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转向了房地产和城市功能区,由城市硬件设施转向了公共服务等软件设施,社会保障服务与民生建设逐渐成为城镇化发展服务的重点。同时,这也反映了地方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经济和土地财政,使地方经济结构产生扭曲,给深度城镇化加大成本压力,给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带来极大约束。表1 金融贷款结构与城镇化建设关系表根据金融数据整理年份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6贷款余额合计725.62 759.70 914.93 638.91 803.05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