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试题(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394567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动力学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药物动力学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药物动力学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药物动力学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药物动力学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动力学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动力学试题(2)(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选择题A 型题(最佳选择题,按试题题干要求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大多数药物在体内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A 主动转运B. 简单扩散C 易化扩散D. 膜孔滤过E. 胞饮2药物被动转运的特点是:A 需要消耗能量B. 有饱和抑制现象C. 可逆浓度差转运D. 需要载体E. 顺浓度差转运3药物主动转运的特点是:A. 由载体进行,消耗能量B. 由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C不消耗能量,无竞争性抑制D. 消耗能量,无选择性E 无选择性,有竞争性抑制4药物的pK值是指其:aA. 90解离时的 pH 值B. 99解离时的 pH 值C. 50解离时的 pH 值D不解离时的PH值E.

2、全部解离时的pH值5某弱酸性药在pH=4的液体中有50%解离,其pK值约为:aA. 2B. 3C. 4D. 5E. 66.阿司匹林的pKa是3.5,它在pH为7.5肠液中,按解离情况计,可吸收约:A.1%B.0.1%C.0.01%D.10%E.99%7某碱性药物的pKa=9.8,如果增高尿液的pH,贝此药在尿中:A. 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B. 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C. 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D. 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 排泄速度并不改变8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

3、泄快D.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E. 排泄速度不变9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A.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D.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E. 以上都不对10丙磺舒如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疗效,原因是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 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 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 延缓抗药性产生E. 以上都不对1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 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 口服给药通过首关消除而吸收减少D. 舌下或肛肠给药可因通过肝破坏而效应下降E. 皮肤

4、给药除脂镕性大的以外都不易吸收 12吸收是指药物进入:A. 胃肠道过程B. 靶器官过程C. 血液循环过程D. 细胞内过程E. 细胞外液过程13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属于:A. 有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B. 级动力学被动转运C. 零级动力学被动转运D. 易化扩散转运E. 胞饮的方式转运14.一般说来,吸收速度最快的给药途径是:A. 外用B. 口服C. 肌内注射D. 皮下注射E. 皮内注射15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饭后口服给药B 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C 微循环障碍D. 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吸收少E. 口服经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后破坏少的药物效应强16与药物吸收无关的

5、因素是:A. 药物的理化性质B. 药物的剂型C. 给药途径D.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 药物的首关效应17药物的血浆高峰时间是指:A. 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时间B. 吸收速度小于消除速度时间C. 血药消除过慢D. 血药最大浓度,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E. 以上都不是18.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A. 药物能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分量B. 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C. 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分量D. 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速度E. 药物吸收进人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19. 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A起效快慢B 代谢快慢C. 分布D. 作用持续时间E. 与血浆蛋白结合20.

6、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 是牢固的B. 不易被排挤C. 是一种生效形式D. 见于所有药物E. 可被其它药物排挤21. 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 药物作用增强B. 药物代谢加快C. 药物转运加快D. 药物排泄加快E.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22. 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称:A. 吸收B分布C 贮存D.再分布E 排泄23. 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由于其:A. 分子大,极性高B. 分子小,极性低C. 分子大,极性低D. 分子小,极性高E .以上均不是24. 巴比妥类在体内分布的情况是:A. 碱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B. 酸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C. 在生理情况下易进入细胞内D. 在生理情况下细

7、胞外液中解离型者少E. 碱化尿液后尿中非解离型的浓度可增高25.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A. 药物的话化B. 药物的灭活C. 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D. 药物的消除E. 药物的吸收26. 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A. 肠粘膜B. 血液C. 肌肉D. 肾E. 肝27. 药物经肝代谢转化后都会:A. 毒性减小或消失B. 经胆汁排泄C. 极性增高D. 脂/水分布系数增大E. 分子量减小28. 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可影响:A. 起效的快慢B. 作用持续时间C. 最大效应D. 后遗效应的大小E. 不良反应的大小29. 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A 单胺氧化酶B. 细胞色素P45酶系统C. 辅酶II

8、D.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 水解酶30肝药酶:A 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 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C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E 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31下列药物中能诱导肝药酶的是:A 氯霉素B. 苯巴比妥C. 异烟肼D. 阿司匹林E 保泰松32. 硝酸甘油口服后可经门静脉进入肝,再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约 10左右,这说明该药:A. 活性低B. 效能低C. 首关代谢显著D. 排泄快E. 以上均不是33. 可具有首关效应的是:A. 肌注苯巴比妥被肝药酶代谢后,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B. 硫喷妥钠吸收后贮存于脂肪组织使循环药量减少C. 硝酸

9、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D. 口服普萘洛尔经肝灭活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E. 以上都不是34. 药物的首关效应可能发生于:A. 舌下给药后B. 吸入给药后C. 口服给药后D. 静脉注射后E. 皮下给药后35. 普萘洛尔口服吸收良好,但经过肝以后,只有30的药物达到体循环,以致血浓度较低,这表明该药:A. 药物活性低B. 药物效价强度低C. 生物利用度低D 化疗指数低E. 药物排泄快36. 影响药物自机体排泄的因素为:A. 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B. 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易从肾排出C. 弱酸性药在酸性尿液中排出多D .药物经肝生物转化成极性高的代谢物不易从胆汁排出E 肝肠

10、循环可使药物排出时间缩短37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A. 代谢B. 消除C. 灭活D. 解毒E生物利用度38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A. 所有的药物B. 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C. 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D. 自胃肠吸收的药物E. 以上都不对39. 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A. 药物消除量恒定B. 其血浆半衰期恒定C. 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D. 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E. 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40. 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A. 吸收与代谢平衡B. 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C. 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 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

11、E. 药物完全消除到零41. 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经计算其表 观分布容积为:A. 0.05LB. 2LC. 5LD. 20LE. 200L42. 药物的血浆T1/是:A. 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 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C. 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 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E.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的时间43. 影响半衰期的主要因素是:A. 剂量B. 吸收速度C. 原血浆浓度D消除速度E. 给药的时间44.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与k (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A0.693kBk0.693C2.303kDk2.30

12、3Ek2 血浆药物浓度45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取两次血样,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180p g/ml及22.5p g / ml,两次取样间隔9h,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A.1hB.1.5hC.2hD.3hE.4h46.某催眠药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7h-i,设静脉注射后病人入睡时药浓度为4mg / ml,当病 人醒转时血药浓度是0.25 mg/L,问病人大约睡了多久?A.3hB.4hC.8hD.9hE.10h47某药半衰期为 8h, l 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A. 10h左右B. 20h左右C. ld左右D. 2d左右E. 5d 左右48. 1次给药后,约经过几个T/

13、,可消除约95%?l/2A. 2-3个B. 4-5个C. 6-8 个D. 9-ll 个E. 以上都不对49. 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是指:A. 药物作用最强的浓度B. 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C. 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D.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50. 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A. 有效血浓度B. 稳态血浓度C. 峰浓度D. 阈浓度E. 中毒浓度51. 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A. IC50B. CssC. CmaxDCminELC5052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按药物半衰期给药1 次,大约经过几次可达稳态血浓度:A. 2-3 次B. 4-6

14、 次C. 7-9 次D. 10-12 次E. 13-15 次53. 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其半衰期为4h,在定时定量多次给药后,达到稳态血浓度需要:A. 约 10hB. 约 20hC. 约 30hD. 约 40hE. 50h54. 静脉便恒速滴注某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时,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A. 静滴速度B 溶液浓度C. 药物半衰期D. 药物体内分布E. 血浆蛋白结合量55. 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结药,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将首次剂量:A. 增加半倍B. 增加1倍C. 增加2倍D. 增加3倍E. 增加4倍56. 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量给药的间隔时间是:A. 每4h给药1次B. 每6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