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943030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医技等专业)姓名:科室:得分: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A. 木一 土一水一金一火一木B. 水一火一金一木一 土一水C. 金一木一水一土一火一金D. 土一金一水一木一火一土E, 火一金一水一土一木一火2,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A.精 B,津 C,液 D,阴液 E, 血3,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A,运化水液B,通调水道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E,贮尿、排尿4,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疣气形成的社会因素:A.战乱不停B.气候反常C,社会动荡不安D,生活极度贫困E,工作环境恶

2、劣5,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 C,试探反问E.详问发病经过6,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A, 血虚 B, 血瘀 C, 血寒 D, 血热 E, 血脱7,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D,气能化津E,气能生精8 .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A.寒为阴邪B,寒邪易伤阳气C,寒主收引D,寒性凝滞E,湿性重浊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A.舌质紫暗B,舌质淡红Co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 E,舌质红绛10 .疫疣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

3、两盛 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11 .“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E,虚实错杂12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D,天癸至,精气溢泻E,发堕齿槁13 .某些疾病,常反复发作,而在未发作阶段全无症状或体征,几乎与常人无异。此属下列中何种类型:A.病已痊愈B.原发与继发 C.卒发与徐发 D.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反复交替E.复发与休止交替14 .素患眩晕,突然昏仆,鼾睡,左半身不遂,属于:A.徐发 B.伏而后发 C.并病 D.继发 E.复发15 .由实转虚的机理,主要

4、在于:A.胃气虚弱,饮食减少B.中气不足,抗邪无力C.中气不足,脾失健运D.误治,使病情迁延E.邪气亢盛,损伤元气二、网题(每小题1分,共10分)A.阴阳二气的交感 B.阴阳二气的制约C.阴阳二气的运动D.阴阳二气的平衡 E.阴阳二气的互根1 .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2 .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心 B.肾 C.脾 D.肺 E.膀胱3 .答案中哪一项为“君主之官”:4 .能“主二便”的脏腑是:5 .水谷精微的转输最主要依靠哪一脏:A.肝与脾 B.心与肾 C.肺与肾 D.肺与脾 E.肝与肾6 .“水火相济”说明哪两脏的关系:7 .“乙癸同源”说明哪两脏的关系:8 .“金水相生”说明哪两脏的关

5、系:A.汗出恶风 B.皮肤干涩 C.狂躁妄动 D.下利清谷,小便清长E.下利粘液,小便浑浊9 .火热之邪致病可见:10 .湿邪致病可见:三、D1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阳盛则热属于下列中哪几项:A.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实热证 D.虚热证 E.格阳证2 .过逸是指:A.长时期不参加劳动B.长时期不进行体育锻炼C.患病适当休息D.长时期脑力劳E.长时期足不出户3 .下列病机与病证中哪两项相互有关:A.阳盛格阴 B.真寒假热证C.阴盛格阳D.虚热证 E.寒实证4 .气虚致血瘀者,最适宜的调理方法是下列中哪两项:A.补气为主 B.佐以养血 C.活血化瘀0.佐以活血化瘀E.佐以补气5 .六

6、腑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A.泻而不藏 B.满而不能实 C.藏而不泻 D.实而不能满 E.以补为用6 .原有疾病“少愈”,进人病理静止期,从正邪相搏角度言,其病理一般是:A.邪气炽盛 B.余邪未尽C.正气已虚D.正气已复 E.邪正俱实7 .淖,夜亏损可引起血的哪几种病理变化:A. 血燥 B. 血热 C. 血虚 D. 血瘀 E. 出血8 .下列中哪两种为顺应肺的生理特性的治法:A.补气升提 B.宣肺散邪 C.苦温燥湿D.降气宽胸 E.甘寒生津9 .内经和李时珍分别称脑为:A.神明之府 B.五脏六腑之大主 C.髓海 D.元神之府 E.精明之府10 .下列经脉与循行部位,哪两项有关:A.心经 B.肾经

7、C.连目系 D.抵小腹 E.经乳头四、刈题(每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几项属于津液的范畴:A.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B.涕液 C.人体的血液D.汗液 E.尿液2 .汗出过多,可以损耗下列中哪几项:A.气 B. 血 C. 精 D. 津液 E. 营气3 .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规律体现出下列中的哪些特点:A.升已而降 B.降已而升 C.升中有降 D.降中有升 E.升降出入4 .以下关于“六腑”的说法,哪些欠妥:A.六腑都直接与水谷接触B.六腑为“泻而不藏”之腑 C.大多为中空之脏器D.参与水谷的消化或传导E. “满而不实”为六腑生理特点5 .下列六淫病邪中,哪些可与湿邪相兼:A.风邪 D.寒邪

8、 C. 燥邪 D.火邪 E.暑邪五、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 .饮食偏嗜可分为 、以及偏嗜饮酒三个方面。2 .在伤寒论中,凡二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 ;凡一经病症未罢又出现另一经 证候者称为。3 .寒热病性之所以发生转化,主要是由于病邪 的缘故。4 .滋阴以制阳,用于阴虚无以制阳表现阳亢的 证,采用 的方法以制约阳亢。5 .根据 等不同特点,制订适宜的 ,这种原则称为“因人制宜”。6 .肺开窍于,在志为 ,在体合 ,其华在 ,在液为。7 .十二经脉中,属腑络脏的经脉有 , 和。(要写出全称)六、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2 .阴阳的消长是相

9、对的,阴阳的平衡是绝对的。()3 .肺金的肃降,以制约肝气、肝火的上升,称为金克木。()4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5 .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6 .在五脏中,脾肾两脏与阳虚内寒的产生关系最为密切。()7 .气化即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8 .奇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9 .燥性干涩,最易伤津耗气。()10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著作是丹溪心法。()七、名词术语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 .五行:2 .天癸:3 .虚中夹实:4 .上气不足:5 .正治:八、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肺主治节的含义及具体体现。2 .

10、简述气的防御机能与疾病的关系。九、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何谓“肝主疏泄” ?具体有哪些生理作用2 .试述瘀血的共同致病特点。附:答案要点一、A型题1 .D 2,B 3.C 4.B 5.C 6.A 7.C 8.D 9.A 10.D2 1.B 12.E 13.E 14.D 15.E二、B型题3 .A 2.C 3.A 4.B 5.C 6.B 7.E 8.C 9.C 10.E三、D型题4 .AC 2.AB 3.BC 4.AD 5.AD 6.BC 7.AD 8.BD 9.CD 10.AC四、X型题5 .ABDE 2.ABD 3.ABCD 4.AE 5.ABE五、填空题6 .饮食的五味偏嗜

11、;饮食的偏寒偏热7 .合病;并病8 .从化9 .虚热;滋阴10 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治法与方药11 鼻;悲;皮;毛;涕12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六、判断题1. X 2. X 3. V 4. V 5. V 6. V 7. X 8. V 9. X 10.,七、名词术语解释1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 .指肾中精气逐渐充盛而产生的一种能促使人体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3 .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i又兼夹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变化。4 .指脾气虚损,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奉,头目失养的病理变化。5 .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

12、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此法适 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八、简答题1 .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血津液,辅助心共同完成对全身的治理调节作用,体现于四个方面:调节呼吸运动; 调节气机;调节血液运行;调节津液输布。2 .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关:气的防御功能正常,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治愈。气的防御功能低下, 易于染病,患病后难愈。九、论述题1 .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调畅气机。、(2)促进脾胃运化功能。要求展开论述。(3)调畅情志。不论述者扣1/2分。(4)调节胆汁分泌排泄。(5)调畅男子排精,女子月经。2 .疼痛:刺痛,痛处固定,拒按。肿块:位置固定,质硬。要求展开论述。不论述者扣1/2分。出血:色紫暗或有块。紫甜: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