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3940839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

2、情感,赏析精彩妙点五、教法、学法设想: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

3、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2 / 9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诸葛亮是在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

4、、学生自由朗读。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6、学生齐声朗读。(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2 / 9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3、总结交流: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四)研读,赏析文章:故事引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

5、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由此引申:1、集体探究: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

6、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 / 9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

7、再板书)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见上,略)(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自背。互背。齐背。(五)朗读,积累词句: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六)作业设置: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孔子家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孔子家语孔子当年教学的时

8、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二、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2、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4 / 9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大家都熟悉了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也是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叫孔子家语。(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孔子家语。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9、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3、总结交流:5 / 9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

10、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四)研读,赏析文章:芝和兰这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放有红色朱砂的地方会实其染红,而放有漆墨的地方会被其染黑,因此,想要做君子的人或者说是君子,都

11、会慎重选择他们所居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君子就象芝兰和松梅一样,不会因为没有人来而不芳香四溢,也不会因为清苦卑微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的志气如香兰一样天长地久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如芝兰一样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五)朗读,积累词句: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六)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边塞诗歌的特点。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教学重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

12、色。【课时安排】2课时6 / 9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2、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

13、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7 / 9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一)学习从军行(一)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4、指导背诵。(二)学习从军行(二)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2、感悟诗情(1)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2)结合诗句说说你从诗的后两句感受到了什么?3、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军队的威武形象。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两首。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8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