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3934785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常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常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常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常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 文 试 题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填在指定方格内。(2分) 书法是中华国cu( ),其历史源远流长,一直可追s( )到文字产生之时。书法与个性的关系错综复杂,许多看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 )的笔墨。王羲之的行书匀称俊俏、潇洒流丽;颜真卿的楷书结构缜密、挺b( )遒劲书法负载( )了千年文人的松风梅骨。2默写。(6分)(1) ,却话巴山夜雨时。(2) ,长河落日圆。(3)东风不与周郎便, 。(4)衔远山,吞长江, ,横无际涯。 3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3分) 【 】【 】A.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

2、上老君金丹,然后逃回齐天大圣府。玉帝命观音菩萨带领众神捉拿悟空,悟空得胜而回。B.观音菩萨查唐僧所受之灾,见尚缺其一,故令再生一难。金刚依照观音法旨而行,唐僧师徒遭遇通天河落水最后一难,然后才顺利回归东土。C.曹先生是个和气的人,祥子敬重他。一天晚上祥子不小心摔坏了车子,跌伤了曹先生,曹先生自己把车收拾好,也没有让祥子赔偿。D.祥子从兵营里逃出来后,骑着顺手牵出的骆驼一路快跑。他不敢进村,不敢睡觉,天蒙蒙亮时直接赶回了城里的人和车厂。E.小福子非常希望祥子能娶她,祥子也很喜欢小福子,但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酒鬼爸爸的责任,所以不敢娶小福子。(二)运用(共9分)甲乙4甲、乙两幅漫画都叫“读书

3、”,仔细欣赏,然后任选其中一幅,说说整理想告诉我们什么。(2分)答:我选择的是漫画 这幅漫画形象地告诉我们: 5阅读表格,分点说明3D银幕的发展概况(答出三点即可)。(3分)20062010年主要电影国家3D银幕占数字银幕百分比国 家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美 国10.1%21.3%25.9%44.1%49.7%中 国0025.2%35.8%55.7%英 国3.4%15.9%22.3%69.9%75.7%德 国2.9%17.8%16.5%79.8%83.9%全 球8.5%20.1%28.8%54.9%61.0%答: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 (一)阅读下面一组短文

4、,完成712题。(共17分)“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所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

5、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

6、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选择、消化、交融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了解,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江南”所指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10.读完“江南”再发现

7、,你觉得整理发现了什么?(3分)答: 11.第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3分)答: 12.“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引用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 】A.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C.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二)阅读小小说主角,完成1316题。(共10分)主 角【美】安古德里斯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演一部叫圣诞前夜的短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应征演员。定角色那天,妹妹到家后一脸冰

8、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说。“因为我的角色。”圣诞前夜只有四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妹妹总算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很纳闷儿,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丹吉。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珍妮丹吉(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

9、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座椅里缩了缩。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正中的摇椅上坐下,召集家人讨论圣诞的意义。接着“母亲”出场,面对观众坐下。然后是“女儿”和“儿子”,分别跪坐在“父亲”两侧的地板上。在一家人的讨论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但这不是简单的爬,丹吉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小地毯上伸了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圣诞节的故事。“圣诞前夜,万籁俱寂,就连老鼠”刚说到这儿,丹吉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

10、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们家的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男主角继续讲,“突然,一声轻响从屋顶上传来”昏昏欲睡的丹吉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这时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用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所有的观众。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13你认为妹妹演出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 14了解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她丢给我们一个字”一句中“丢”字的表达效果。(2分)答: 15这篇小说为什么以“主角”作为题目

11、?(3分)答: 16下列对于这篇小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注意铺垫和照应,行文有波澜。B小说描写了“我”观剧时的感受和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妹妹表演的精彩。V D小说结尾爸爸的话,使妹妹态度的转变合理可信,也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三)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720题。(共13分)甲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12、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选自列子愚公移山)乙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入日。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选自列子山海经,有改动)注释: 珥:戴着玉制耳饰。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禺谷:禺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的膏肉浸润。17解释下列词语。(4分)(1)固不可彻: (2)无穷匮: (3)把: (4)逐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

13、子的意思。(4分)(1)甚矣,汝之不惠。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19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段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B甲、乙两段中“子又生孙”“信生夸父”“生邓林”三个“生”的意思完全相同。C就刻画人物的手法而言,甲段除了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孀妻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方面来刻画愚公形象,相对而言乙段刻画夸父所使用的手法较少。D甲、乙两段都叙述故事,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是古典文学的典范之作。20.读了以上两则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了解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共20分)(一)(共11分)1粹 溯 拔 ju zi (共2分。答对23个得1分)2(1)何当共剪西窗烛;(2)大漠孤烟直;(3)铜雀春深锁二乔;(4)浩浩汤汤;(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共6分。每句1分,有错该句不得分)3A、D(3分。A,见第5回,悟空直接回到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D,祥子牵着三匹骆驼摸黑走了一晚上,天亮进村卖了骆驼,然后绕道回到城里。对一个得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