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921508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 面我按五个程序来说课:一说教学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策略、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评价, 主要说每个程序设计的要点。首先,我说教学分析。一、教学分析(一)分析教材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 规律2。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 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 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2、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 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 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 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 识的精神.(二)分析学生1。学生是南宁市区的学生,南宁二十六中 ,学校注重新课程改革,学生已经具备 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2。学生大多在 1415 岁之间,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渴望深入了解,对探究事物 的规律比较有兴趣,通过

3、教师必要的引导能使学生通过探究得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3。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比较熟悉放大镜和照相机的应用,但是对于凸透镜成像的完 整规律还没有建立 ,因此必须通过必要的主动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特点来获取相应的知识;(三)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如下:1.教学重点1(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2.教学难点(1)。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2).对实验数据分析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根据以上两个分析和教学重点与难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

4、镜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 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 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三、教学策略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通过学习者主动构建

5、的过程 ,学习者只有通过 对自己经验的解释,才能建构自己对经验的理解,所以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 言权留给学生才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 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 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 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2.方式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小组充分合作,在线交流评价。23.选择媒体:通过图片和动画对学生有效引导,通过多媒体对学生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 和归纳 , 使学生头脑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建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

6、突破重点和难 点.(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必须把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效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 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说教学过程的设计.五、教学过程练习巩固,(一)教学流程拓展应用创境激趣,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估(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整合点分析)创境激趣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 镜都有凸透镜,但像有 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 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 景,从而提出问题。 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 镜成 像的 差异 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

7、正、虚实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创设问题情景 , 培养 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的能 力。整合点:教师通过图 片或视频来引导学生 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猜想假设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 机和放 大镜 成像 的同 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 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 和虚实 分析 并做 出其 与物距 或者 像距 大小 关系有 关的 猜想 与假 设学生讨论、观察投影 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 像情况 , 做出猜想与假 设.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 猜想情景,引导学生 猜想,并明确猜想的 理由是什么,学生猜 想有多种多样 , 有正 确的 , 也有不正确的 猜想 , 但需给予肯定 与鼓励。体现学生主 体地位。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8、指导学 生要 检验 猜想 是否正确需要实验,实 验是探 究物 理知 识最 基本的一种方法。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 猜想设计实验方法 , 并 说出器 材在 其中 所起 的作用。指 导 学 生 阅 读 教 材 P66 ,明确实验观察什 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 数据以 及实 验的 主要 步骤及过程。根据猜想 , 实验时先改 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 几次实验 . 并提醒学生 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 物距、像距 ; 注意分工 合作。教师巡视,及时对学生 探究过 程中 出现 的问 题进行指导,并认真记 录实验数据(见附表)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举手发言设计的实 验。其他同学评估、 改进实验方法。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

9、 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 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 焦距分四人小组实验,学生 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 思 考猜想是否正确.学生认真实验、记录数 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 律。整合点:学生可以在 线小组间互动交流培养交流合作精神、 制订计划能力、创造 能力、表达能力、评 估能力、勇于发表见 解的意识。整合点 : 教师可以把 学生设计的实验图通 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可以在线互动交流, 实现了师生互动,生 生互动 , 人机互动的 交流平台,提高教学 效率突破难点。培养动手能力、观察 能力、科学探究精神、 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 意识与成功感。整合点:教师通过投 影指导、示范实验过 程,是为了使所有学 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

10、 法,强化对物距、像 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重点。起到教师 的有效引导作用。学 生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分析数据得出规律教师引 导学 生根 据实 验现象 及数 据思 考得 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 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 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 成像的 规律 并让 学生 以书面 或口 头形 式表 达自己的观点.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 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虚 实与物距和像距的大 小关系有关 , 进一步综 合、分析归纳出:当 u2f 时,成倒立、 缩小的实验像;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 中找出规律。数据较 多,要加强引导。自 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 规律 , 加深了对知识 的认识和理解,突破 了难点,培养了分析 归纳的能力。整

11、合点 : 教师可以通 过课件演示实验中学 生记录的数据,给学 生一个完整清晰的成像过程 , 有效地引导4当 fu2f 是时 , 成倒 学生得出成像规律。 立、放大的实像; 学生可以在线互动交当 u20cmB.13cmf20cm C。10cmf13cm D。6。5cmf10cm2.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厘米处,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cm .7cm.8cm 。16cm3。课后习题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体验成功整合点:充分利用现 代教育技术手段把题 目投影出来,让学生 积极思考 , 能及时发 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 情况,及时补充必要 的知识,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 . 学生也

12、 可以通过交流网站来 进行探讨,交流网站 的题目设置按照分层 次训练的模式,使学 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规 律,突破重点和难点。(为了知道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内容全部结束后,学生的学习目标 达成度,必须设计测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5下面,说教学评价的设计六、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启发性问题和在 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相应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跟踪测评,并及时反馈, 调整课堂教学,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2、终结性评价: 通过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和课后小测 ,对学生是否达成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进行评价。七、板书设计:1。2.妙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以上是我的说课。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多加指导。谢谢各位!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需要必要的探究实验设备如光具座、蜡烛等,以及带有多媒体设备的网络 教室环境,本节课要求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获得规律必须要有实验器材,多媒体设 备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突破重点和难点。网络的交流能使得学生 老师机器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利用,提高认识规律的成效,突破难点.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