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促进课堂“对话”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91811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促进课堂“对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如何促进课堂“对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如何促进课堂“对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促进课堂“对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促进课堂“对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促进课堂“对话” 襄樊市四十一中 黄勇 杨英 张向阳内容提要: 课程是在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对话中诞生的。理想中的课程教学就像“舞蹈”充满变化,富有激情。新的课程改革更是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是针对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做进一步思考,为实现学生能学、会学、善学、乐学之目标,探寻有助于儿童数学课程学习的课程对话、交流策略。关键词:数学学习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性 独特性 合作性 对话方式教师行动正文: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把“以学生发展为

2、本”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提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而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也明确提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这些内容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为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实现学生能学、会学、善学、乐学之目标呢?我认为探寻出有助于儿童数学课程学习的对话、交流策略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大充要条件。本文将探讨高效的课程对话、交流策略必须包含的几个重要因素。一、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积极性是自主探索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内在的情感需要,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知识水平,创设适应学生学习的提问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

4、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能够产生巨大的动力。孔圣人也是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 然而,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是没情节的,是乏味的,是枯燥的,这给众多人的心目中都留下很深的印象。对数学学习情感的培养不能朝发夕拾,更不能一蹴而就,不仅要有针对性,要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要遵循循序渐进性。要充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这里所讲的针对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设计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的多种水平的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另一方面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1)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2)在理解的疑难处设问,(3)在思维的转折

5、处设问,(4)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使得数学课堂提问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活动、反馈学习信息、强化知识记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增进情感交流,从而延展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不断地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感,树立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二、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的自主性可以归纳为:有自我意识发展的“能学”;有内在学习动机的“想学”;有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的“会学”;有意志努力的“坚持学”。自主性是自主学习的标志。高效的课堂提问和合作交流,要能充分地发挥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并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分组合作学习”被视为当前课

6、堂教学教改当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可是,彼时彼刻学生是否真的“动”起来了?“活”起来了呢?通过仔细观察与反省:有许多时候,我们的“分组合作学习”仍然流于一种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导致有的教师对“分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定位把握或过于抽象、或难度不够缺乏探讨价值使得学生无所适从;有的“分组合作学习”前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重而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的给予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够充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草草收场而中止讨论,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的火花;有的45分钟的一节课,“分组合作学习”过于频繁,使学生犹如“赶集”,缺乏数学的本质。北师大肖川博士曾

7、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要在实质上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三、关注学生学习的独特性 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有其个性化,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每一个人,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广泛的,这些领域里既有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也隐含着现代数学的一些原始生长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每

8、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此高效的课堂提问与合作交流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性,积极鼓励学生用独特的方式学习。作为教师就该关注所有学生获得学习的机会,这样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样的任务,会为所有学生的参与提供平等的机会。 四、关注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学习中的合作性是针对教学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习的合作性是时代赋予的要求,对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交往,培养创新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合作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

9、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学习的独特性是个体特征,学习的合作性

10、是群体特征,是学习方式上的对立的统一体,二者的有机的融为一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五、关注教学常规即使每个人都承担对话的责任,并达成了学习目标,也未必能更高效率地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由此教师要考虑建立一套教学常规。在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有些教师单纯为了上公开课而准备各种对话方式,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师指示不是特别详细的情况下,学生不知道做些什么,不知道如何谈,谈些什么。这其实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为学生建立起一套教学常规,像对话方式和对话准则,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当然这种教学常规不仅仅针对学生,教师在对话中也要有一套常规的行动,鼓励适宜的学生行为。教师要让学生知道

11、在常规中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像怎样获得讲话的机会,讲话 的时间有多长,应该讲什么主题等等。因此常规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框架,让学生思考、推理与交谈。一旦学生内化了某种特定常规的结构,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讨论的主题上。(一)教学常规:对话方式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对话方式的常规,在什么课上,学习什么内容的时候,在什么特定的时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话方式。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说: “ 大家讨论一下吧! ” 这时学生知道应该把椅子摆好,跟业已建立的小组,进行学生引导的小组讨论。总结起来对话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师讲授,在学校还在广泛地使用,教师在黑板前讲授,学生听。

12、这种方式一般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问答式,是由教师让学生回答已有答案的问题。一个典型的顺序就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评价。它作为一种课堂对话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严密的思维,积极主动地使用知识,而多用于检查学生记忆知识的情况。 教师 学生协商,主要集中在几个学生,能很好地满足参与对话的学生要求。教师能注意到个别学生,并对其给予较深入的关注。但不能充分地监控其他学生,课堂上还需要其他教师的协助。 教师引导下的小组讨论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参与程度较深。但无法监控小组外的其他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详细地制订计划,利用任务与活动来抵消这些缺陷。 学生引导的小组讨论中,教师能使不同小组的学生参

13、与到挑战性的任务中,并能互相成为对方的资源。此外大组发言感到胆怯的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但是,没有教师出现,可能无法保证小组讨论顺利进行。也有学生在群体中占有优势,得到更多的重视,导致 “ 马太效应 ” 。 教师引导的全班讨论,涉及课堂中所有学生,教师可以注意到每个学生,并对即将讨论的主题发生影响。与前两种对话方式相比,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之中,产生更多的新知识。但与其他三种对话方式相比,完成任务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如地位、兴趣、态度和说话方式的差异。 每种对话方式有优点,也有局限性,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这些对话方式,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对话方式的常规。

14、 (二)教学常规:教师行动 在教学对话中教师要积极地行动起来,确保有目的的和有创建性的对话,因此教师也要为自己建立一套常规的行动,鼓励学生适宜的行为。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到每个关键点。例如,教师要强调有价值的观点( “ 这一点很有价值 ” ),还可以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其他同学有价值的论点,并指出这一点为何很重要。如果有同学提出了一个能激发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及时鼓励( “ 好问题,你怎么想出来的? ” )。教师要引用事实和例子,激励学生去细化和澄清别人的论点。教师要向学生示范他们希望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对学习群体的责任要求学生互相倾听,有礼貌地挑战别人的观点,不针对提出观点的人。为了支持学

15、习群体的责任,教师必须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知道去倾听与被倾听是多么的重要,并鼓励学生倾听的行为。教师也要保证对话渠道的畅通,促使学生进入这种对话情境。对准确知识的责任要求学生提出的论点要有事实支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集体与个体推论,并请学生澄清所使用知识的来源,教师要要求学生提供准确而充分的信息,并鼓励学生新的观点要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严密思维的责任要求学生与教师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注重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衔接,并使用适当背景知识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对话,集中注意论点的质量,有技巧地支持学生想要提出的逻辑联系,并帮助他们拓展推理的空间,培养学生推理技能。总之,教师在对话中的行动要集中力量促使学生担负起对话的责任。 综上所述,对话和交流策略能促进学生学习,所以为教育工作者大力提倡。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和交流,教师除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独特性、合作性,还要考虑建立一套教学常规,适时地选择教学形式,鼓励负责任的学生行为t,较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能学数学、会学数学、善学数数学,乐学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