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91452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永正五重教学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于永正五重教学法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一、重情趣 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我尊重学生的个性,新生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在我的语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 上课要有情。这里面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

2、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是决不罢休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这是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这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我年轻的时候,过分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并不配合默契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 艺术在哪里?我

3、惘然了。现在明白了,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课堂上,我的现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我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不简单!我常常反话正说:刚才我说过,万一第四遍没读好,还有第五遍。第五遍果

4、然读好了!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我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这样说是不是就不要批评了呢?不是的,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人,还要严肃批评。但有一道界线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每逢这种情况,我便会提醒自己:记住,你是老师。过了不惑之年,我觉得自己才真正成熟了。成熟是不断汲取各种营养的结果,是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结

5、果。 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说浅显一点,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无情无义当不好老师,心肠硬,动辄训斥学生,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语文。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最富有情趣。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试想,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怎么给体会出其中的味道来呢?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实现与教材、与学生三者的对话呢?没有感情的对话是苍白的,没有感情的教学技巧同样是苍白的。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古人说,

6、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说,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又富有各种情趣。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只要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都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范读是我的绝活。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眉飞色舞,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潸然泪下。实践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

7、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二、重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况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悟什么?首先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8、。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这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呢? 1.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方皆在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是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的。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熟悉的,特别是教了多遍的课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新的方法;新接触的课文,便写得具体一些。写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体会、新方法和自己满意的作业设计等。虽说多数词语具有模糊性,也不一定对学生讲解,但我还是一个个查

9、词典,一个个记在书上;凡是拿不准的字,全都查字典,把握准读音。虽然,我给学生只有一碗水,但我总是把自己这一桶水盛满。 我使用过的教本,总留下我读过的密密订麻的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这样帮,也要求学生这样做。现在我常常只两三遍就能把课文读得较好,大概与我的生活阅历的丰富,爱好广泛,情感的丰富,教学经验的丰富分不开的。但真正把课文把握好,读出妙处,不是三遍两遍的事。我深深感到,朗读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 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保底工程,切不可认为这很容易,全班学生都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对个别学生,到了高年级,有时我还一句一句地领着读。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

10、老师说: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每篇课文,我一般都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事是指导、疏通。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上,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课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就看这里;学生的语文能力

11、常常在这时得到发挥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把时间过多地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有悖于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我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当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讲解。赏读后,接下来我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微观探窿,最重要的要抓住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

12、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觉,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使用要恰当适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感悟。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了。 最后,有必要再说一说思想教育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首先是课本编者的事。他们选的课文有什么思想性,学生读了就会受到那个思想的教育。张田若先生早就说过: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学生把一把油布伞读得眼含泪花,能说他没受到感染?这难道不比让他们记住伟大的母爱这个标签好?思想教育不能穿靴戴帽,更不宜联系实际,影射学生

13、。影射常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也是自得的好,是细无声的好。 三、重积累 说到重积累,我们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我曾看过一份报告,报告中说: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的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

14、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极强的语言能力。我们过去对儿童学习语言的潜能明显地估计不足。我们的语文教学,看课内,轻课外;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解,轻积累的情况特别严重。其中,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积累的没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 我说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与耦拿来过程。特别在在孩子的年龄尚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又具有很强模糊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

15、往往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和管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 做到三个积累呢? 语言的积累。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我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我常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上,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实验已经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重视什么,抓什么,学生便会什么。我带实验班时,学生人均背古诗文100多首,还有能背300首的。至于阅读的其它书报根本无法统计。他们中的不少人到了中学、大学都是佼佼者,不能不说与小学打下的语文功底有关。 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我这样做,尝到了甜头,于是也要求我的学生这样做。叫他们记住: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一定叫他们尝到甜头,尝不到甜头,日子久了就不愿意做了。现在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