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914078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 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学中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恰恰与苏轼“气自华”的境界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达到我们所要达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 那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积累与训练相结合 从本质上讲,语文要培养人的语文素养,就是说语感和想像力,但没有思维能力也是不行的,归结起来,语文素养是积累所得,逻辑性是训练所得。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这个引申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靠积累,工具性靠训练。工具性主要靠教师来完成,人文性主要来自学生,然而学生却不知,有的甚至不懂如何使自身具有人文素养,

2、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法中用工具性来推动人文性,使其达到完美结合。 举个例子,比如教一首古诗,有的学生认知水平较高,很容易的就能体会诗歌之美,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但也有学生不能体会诗中的意境,只能靠语文教师将诗歌分割讲解,通过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而正是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诗歌等文学形式在学生内心中逐渐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这就是人文性。 二、紧扣教学之源文本 要使语文教学法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 的统一,首先要抓住教学根源文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环节的预设都离不开文本。这需要教师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具备驾驭文本的能力。 同时,

3、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的文本做好不同的教学准备,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使语文教学更有实效,更要做到帮助学生走出文本,迁移到思想深度较高的一个层面去看文本,使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个人气质,逐渐加深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直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割裂 从现行教育体制下,分数是教师心中的“宝”,更是学生每天努力的终极目标。尽管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制有所改革,但在操作的时候,还是考试这种工具性占了上风的。 其实是次“考试”,美其名曰“自查”,工具性丝毫没有改变过。一到期终复习时间语文

4、教师就忙得不亦乐乎,有到处找新课标题型的,有按“自查”题型编排铺天盖地的试卷练习题的,上帝保佑“自查”的时候能出上一两题,那就“发达,(好) 了,如果收到上级的“好试卷”更是要求学生把答案背下来。例如,一些古诗词要求学生背名句而不是全文,这些工具性的做法本身就失去了价值。虽然工具性的东西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应当体现在需要工具性来解决问题的地方,例如阅读题、作文审题之类。由于教师过度注意工具性的训练,以致学生一旦出现一些开放性具有人文性的题目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纵观历届小学毕业生,能在毕业升学测试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必定比一般的学生更具有人文素养,而工具性在他们身上体现得也较为明显。因为人文性必须是工具性的升华所致,要靠学生本身内化形成。 所以说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缺一不可,不可割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