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上20古诗两首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3907072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上20古诗两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四上20古诗两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四上20古诗两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四上20古诗两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四上20古诗两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上20古诗两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上20古诗两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课题: 20 古诗两首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能利用注释或查词典,说出古诗的意思。3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三、重点、难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四、任务分析: 终点目标: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起点能力:能利用注释或词典,说出古诗的意思。五、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具准备: 课件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备注第一课时一、导入铺垫。1、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在学习新的古诗之前,我们先读读诗仙李白写的一句诗。 孟夫子是谁? 孟浩然这句诗什么意思?谁用自己

2、的话说一说。2、师补充小结孟浩然的诗才、品德闻名天下,为世人所敬仰,李白对他也是特别特别崇拜。我们再来读。李白特别景仰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年长李白12岁,他们俩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忘年交。他们两个人志同道合,性情相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再读诗句3、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另一首快脍炙人口的古诗。写的同样是孟浩然。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二、新授(一)、释诗题1、从诗题当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扬州)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2、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送别的人物:孟浩然, 孟浩然去哪里:广陵(扬州)当时江南的一个大都市事情交代

3、清楚了,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3、谁再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4、谁知道黄鹤楼? 位于武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出示图片、文字介绍:与湖南岳阳楼(二)、多诵读,1、指名读:谁来读读这首诗。评价:A.流利、清楚 B.字正腔圆,你不仅注意了停顿,而且很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可以当小诗人了(出示停顿符号)。C、你在停顿的地方适当拉长,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2、男女生分读;齐读(三)、明诗意1、自己再读读,结合书上的注释,问问同桌或老师,弄明白这首诗的意思。2、自由读,同桌讨论3、指名交流:谁来汇报一下,你都学明白了什么 故人:好朋友 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去顺江去扬州 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 现在是孟浩然往

4、东面的广陵去 还有谁来汇报? 一片帆影渐渐地消失在天的尽头,只看见一江春水在天边滚滚东流。4、古诗大致的意思大家明白,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够吗?我们要深入诗人的内心。(四),想画面,悟诗情:第一句:一二行想象画面: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1、指名读。2、想象画面: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预设:花开得繁茂,烟花一样漂亮,像浮动的烟雾,四处弥漫)3、烟花三月正值春天,你能结合平时生活中看到的春天的景象来说一说吗?(预设:树木抽出嫩芽,小草钻出来了,百花盛开。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4、配乐欣赏图片:这就是烟花三月的情景。你能想起哪些美好的文字?(生机勃勃、草翠花开、姹紫嫣红、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你

5、能想起哪些诗句? 评价:好美;令人向往;春意盎然烟花三月总是令人神往的。读读这些诗句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5、正是烟花三月,长江两岸一派春意盎然,李白就是在这样的季节送别好友,可是这样的烟花美景,李白有心思欣赏吗? 为什么 预设:好朋友就要离开了,心中依依不舍6、指导读:还能读出大好春光的美吗? 淡淡忧伤、淡淡的惆怅 谁能把李白当时送别友人的不舍和惆怅读出来?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第二句:三四行1、是啊,诗人的这种情感,我们往下来读三四行,体会会更加深刻。谁来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评价:读得更加深情,2、抓住孤帆:这是首脍炙人口的

6、送别诗,李白是大名鼎鼎的诗仙。可是,黄老师要质疑大诗仙:李白啊李白,烟花三月,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上应该船只如云,为何你看见的是孤帆呢?3、引导提示:三月应该有很多船来来往往,李白对江上的船只(视而不见),眼里只看到孟浩然的船,心中只有(孟浩然)。是啊,眼里只有那只帆,心里那个人,那片情啊! 4、这句既是在写船,一只孤孤单单的船,也是在写李白的心情?怎样的一种心境? (依依不舍、孤单寂寞)5、师:孟浩然离去,李白孤单一人,孤独、寂寞,惆怅 指导读想象送别的画面:1、李白伫立在长江岸上满腹惆怅,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当时送别的情景? 预设:目不转睛凝视,站在江边久久不能离去,目送孟浩然的小船。

7、师: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2、引导:还有谁想说,当时送别的画面是怎样的?预设:默默流泪,黯然伤神。送别时,强颜欢笑,走了之后,伤感落魄,心在落泪。3、谁想象这幅送别的画面来读。“流”字在拉长一点,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留恋之情。齐读4、再次想象:李白就在江边这样静静地站着,他站了多长时间?(站了很久很久)找出依据。 (孤帆远影碧空尽:帆影都消失了) 为什么?(因为友情很深,不想回去。)5、小结:是啊,李白就是这样目送友人,直到帆影消失在天的尽头,直到只看见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际。6、板简笔画贴板书:原来在眼前还是一艘船,接着,变成了小小的帆,这帆越行越远,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也看不清

8、,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只看见这滚滚的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7、足见李白伫立江边时间之久,足见李白和李浩然之间的情谊? 越来越浓,越来越深。 你能用词语形容这种情谊吗?交情深厚、情深意重 板书:情深意长(改成长字,他们的友谊就像长江之水一样绵绵流淌)就是这样的长长久久,心潮澎湃,指导读。 评价:帆越来越远8、诗中没有一个情字,但是我们却读出了浓浓的情,诗人借助:孤帆、远影、长江 (指板书)黄老师被深深折服了,不得不佩服大诗仙李白:借这些景物将自己对孟浩然的情谊表达出来,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齐读:把情藏在景中,蕴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再读读三四行,把这种浓浓的情读出来。想象说话:1、帆

9、影已经远去,李白还是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帆船越行越远,最后消失在天的尽头,久久不肯离去。他可能会想些什么?他可能有什么话想对朋友说?(配乐古筝)满怀不舍预设:对酒作诗,饮酒作画,把酒吟诗。在黄鹤楼一起吟诗作对,共度的美好时光。2、引读:也许吟诵这样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配乐)(五)拓补送别诗,感受古诗的魅力1、好朋友,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呢?什么时候再见面?李白此时的心情正如崔颢所写的黄鹤楼 2、烟波江上使人愁,好一个“愁”字,问李白对朋友的情谊有多深?恰似这一江浩浩荡荡的春水向东流。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人生自古多离别。因为朋友的离去我们的内心是惆怅的,忧伤的,许多诗人以诗相送,为我

10、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4、无论酒相送的酣畅淋漓,还是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在这些送别诗中我们都读到了诗人送给朋友的一份什么? 预设:真情,依依不舍、百般思念、不舍;深情,深深的友谊,深情厚谊,5、这些是经过几百年、几千年流传下来。我们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怀想古人当时送别时的感人场面,因为有了这样一份情。它们才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这就是古代诗词的魅力。学了李白的这首诗,把李白对孟浩然的这份情牢牢地留在心中。6、最后大家再次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第二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你听了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啊,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伤别离的惆怅

11、之感。人生自古重离别,人生自古又伤离别。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饱含别情的送别诗。(教师板书课题)二、解诗题,知诗人。1谁愿意试着读读诗题?为什么这么读? 解释:元二、使齐读课题2、知作者。谁送元二?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介绍作者。了解作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三、多诵读,明诗意。1.请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正音:舍sh。节奏:四三停顿。2.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渭城清晨

12、一场小雨,润湿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青翠欲滴。朋友,请再饮完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3.从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请你试着读读。 四、想画面,悟诗情。(一)1. 苏轼曾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细细品味一番,今天这首诗,会让我们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先看前两行。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两行写出了送别的( )、( )和( )?这是怎样的环境?(优美、清新、清爽)请你来读一读。在我们看来很美的景色下,作者有没有同样舒爽的心情呢?是啊,在这如此美丽的清晨,作者却面对与好友的离别。齐读劝君更尽

13、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李白在黄鹤楼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目光送友人。这首诗王维又是以什么送友人呢?(以酒相送)这酒一杯有一杯的滋味,“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送别的酒)这酒里饱含了怎样的情感呢?(依依不舍)请你读一读3.这首诗短短四行,展现给我们2幅画面,一幅是渭城清新美丽的早晨,一幅是作者以酒相送,与朋友依依惜别的画面。 谁愿意来读一读,用朗读体现这2幅画面。 (二) 1.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几个地名? (安西、渭城、阳关) 它们分别在哪儿呢?老师把他们放在了今天的地图上让大家看一看。 从这幅地图,你看出了什么? 我们再来看看,

14、出了阳关,他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前行。你又有什么体会?他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元二路途艰险,作者担忧、牵挂) 把你的体会带进朗读,再读一读这首诗。 2我们知道了元二此番路途艰险,作者十分牵挂。再看看这个字“使”。是出使的意思,接受任务去外地访问。此番不是观光旅游,是肩负重任。你知道哪些古人出使外国的故事?(晏子使楚、完璧归赵) 听了这些出使的故事,如果你是王维,此时会想什么? 是的,元二此去,不仅路途艰险,更是肩负重任,到达目的地,不知他的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不知是否遭会到安西国主的刁难与迫害。 此时,你就是王维,请用这首诗表达对友人元二的担忧牵挂。 尽管作者如此依依不舍,忧心忡忡,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再喝一杯,元二就该起程了,请同学们一起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便去世了,这渭城一别竟成了永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说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感受。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三)配乐朗诵就是因为有情,千百年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的潮流,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播放阳关三叠,配乐朗诵)五、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一段情。一样的话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学过许多送别诗,想想有哪些呢?展示读。老师也整理了一部分送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