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花大街和平路_大庆路上跨京九石德铁路高架桥工程技术标书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905306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296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榕花大街和平路_大庆路上跨京九石德铁路高架桥工程技术标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96页
榕花大街和平路_大庆路上跨京九石德铁路高架桥工程技术标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96页
榕花大街和平路_大庆路上跨京九石德铁路高架桥工程技术标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96页
榕花大街和平路_大庆路上跨京九石德铁路高架桥工程技术标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96页
榕花大街和平路_大庆路上跨京九石德铁路高架桥工程技术标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榕花大街和平路_大庆路上跨京九石德铁路高架桥工程技术标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榕花大街和平路_大庆路上跨京九石德铁路高架桥工程技术标书(2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工程概况与监理工作综述一、工程概况:(一)项目综述与地理位置1项目综述本工程为省市榕花大街(路-和平路)上跨京九、石德铁路高架桥工程。设计起点 设计终点 现况地道桥京九、石德铁路位置榕花大街北端与省道S282相接,并与大广高速形成互通,南端止于人民东路(省道S231)是市中心区域最重要的南北向城市主干道之一。该路段与京九、石德铁路交叉处现状为下穿铁路通道,但该通道车行道仅为双向2车道,高峰期拥堵严重,是该路段的交通瓶颈,亟待改造提升。改造后,可大幅度提高该路段的通行能力,对缓解榕花大街交通拥堵和畅通该区域交通出行极为重要的意义。本工程设计围路至和平路段,起点位于市路,自北向南依次途

2、径京九铁路、石德铁路、站前路,终点接于和平路路线总长为1227.772m;高架桥采用主线上跨铁路,主线上跨桥梁总长620m,标准路幅宽度25m,地面辅路利用既有三孔(5+9+5)m框架下穿铁路。主线采用180m钢筋混凝土拱桥,桥宽28m,顶推法施工;引桥采用30m、27.5m和35m箱梁,满布支架现浇法施工。并对现有行车道加宽,改造提升便道、路缘石、公交站台、残疾人设施、交通标志、绿化与排水设施等,增加景观照明。本工程项目共包含道路交通照明工程、引桥工程、主桥工程和雨水泵站工程等容。2、工程区域的自然条件2.1.地形地貌市为冲击平原的一部分,是古黄河、古漳河、古滹砣河。滏阳河冲击 洪积区,属黑

3、龙港流域。境地势较为平坦,现存地貌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洼地与平地相间的地貌类型,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有倾斜,黄海高程在22.4926.4m之间,高差4米左右,地面坡降一般在八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2.2.气象水文 本市受西部太行山区影响,大陆性气候明显,属半干旱气候区。春、下、秋、冬,四季分明。总的特征是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气温适中,冬季寒冷少雪,春早秋涝基本形成规律。年平均气温12.7,全年最高气温38.3,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2.7,全年最低气温零下14,多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3。多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633.7小时,日照率为59%。多年平均零度以上温为4655.3。

4、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0毫米。将于年份分配极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事本市降雨的主要特征。多雨年份与少雨年份相差倍数。本项目场区最大冻土深度为0.53米。2.3.地质、水文条件本次勘探揭示的岩层分为七大层:第大层以人工填土为主,为新近期填筑土。第大层为第四系新近堆积全新粉质黏土与粉土层(Qd),分为两小层。第大层第四系全新冲积形成淤泥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层,土质较软,富含有机质,为本场区的软弱夹层,分为两亚层。第大层为全新冲积形成的粉质黏土和粉土层,按照堆积次序、岩土状态特征分为两亚层,每亚层又分为两次亚层。第大层为晚更新冲洪积形成的中、细砂层,该层土质不均,夹粉质黏土和粉土薄层透镜体,按岩性特征分为

5、层。第大层为晚更新冲洪积形成的粉质黏土与粉土层,可塑硬塑,以可塑为主,局部软塑,偶夹细砂薄层,按土体的岩性与状态分为两亚层,每亚层又分为两次亚层。第大层为晚更新冲洪积形成的粉质黏土与粉土层,以硬塑为主,局部可塑,夹粉土薄层。水质较均匀,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压缩性中等。本项目项目场区地表水不发育,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间歇性雨季洪水、沟渠污水与回灌水。场区区下水主要是松散岩类空隙水类型,按照埋藏深度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埋深较浅,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2.44.6米,高程13.0214.00米,深层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细砂、中砂层中,具有承压性,水位埋深2530米,高程-6.8

6、5-11.00米之间。 本区地下水年变化期;36月是地下水位下降期,6月出现最低水位;7月竖年3月是地下水位回升期,一般情况下最高水位出现在8月中旬,地下水年变幅02m,地下水的天然流向为自西向东北,西北部由西向东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发生变化。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本工程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工程场地类别为III类,中软场地类型,相应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55s.场地地基土可以不考虑液化影响。本场区不需要考虑软土震陷问题,建筑场地为建筑

7、抗震一般地段。3、工程概况容本工程为省市榕花大街(和平路-路)上跨京九、石德铁路高架桥工程,包含道路、交通、照明、桥梁、雨水泵站、景观绿化、限高架等工程。3.1.工程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2)设计车速:主线50 km/h,辅道30km/h; (3)车道数:主线双向6车道,辅道双向2车道; (4)桥梁设计基准期:100年; (5)桥梁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6)桥梁荷载等级:城-A级,主桥考虑; (7)路面计算荷载:BZZ-100; (8)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20年; 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5年; (9)净空:既有铁路轨顶至梁底净高8.2m,机

8、动车道4.5m(小客车),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2.5m; (10)抗震设计参数:抗震基本烈度为VII度,地震动加速度为0.1g。(11)桥面标准路幅宽度:0.5m(防护栏)+0.5m(路缘带)+(3.75+3.5+3.5)m(车行道)+0.5m(路缘带)+0.5m(分隔带)+0.5m(路缘带)+(3.5*3.5*3.75)m(车行道)+0.5m(路缘带)+0.5m(防护栏)=25.0m3.2.采用的规和标准 (1)中华人民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CJJ193-2012) (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CJJ37-2012) (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

9、JJ152-2010) (5)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CJJ169-2012) (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CJJ194-2013) (7)无障碍设计规(GB 50763-2012) (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CJJ1-2008) (9)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10)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CJJ 37-2012) (11)城市桥梁设计规(CJJ -2011) (13)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CJJ 166-2011) (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1) (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JTG D60-2004) (16)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

10、(JTG D62-2004) (1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JTG D63-2004) (1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19)公路路基设计规(JTG D30-2004)(2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JTG/T F50-2011)(21)公路桥涵钢结构与本结构设计规(22)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GB/T B224-2003)(2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4)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JGJ120-2012)(25)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26)铁路工程防火设计规(TB10063-2007)(27)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原铁道部第29号令)(

11、28)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第639号令)(29)铁道部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运201228号)(30)铁路局铁路局路外工程管理办法(31)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京铁师20124、总体设计情况4.1.平面设计本工程平面线形与既有道路一致,在铁路北侧、南侧各设置R=400.0m和R=5000.0m 的圆曲线,其余均位于直线上。起点位于路与榕花街口南侧(桩号K0+058),在KO+723.295、K0+735.795处分别上跨京九下行线和石德下行线,与铁路交角78.8,终点止于和平东路交叉口北侧(桩号K1+191.741).道路总长1133.741m。主线高架桥总长度62

12、0.0m,引道总长度300.0m,主线高架宽度为2528m,双向6车道。地面辅道总长度1133.741m ,标准段红线宽度50.0m,单侧地面辅道宽12.5m,布置为1.0m分隔带+8.5m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3.0m宽人行道。下穿铁路通道与其引道段利用现状隧道宽度进行辅道平面布置,车行道净宽8.7m,非机动车道净宽2*4.0m,人行通道净宽2*2.75m。主线高架桥孔跨布置为3*(3*30)+80+3*(3*30)m,主跨一跨跨越既有京九和石德铁路,为降低结构高度,主跨采用钢管混凝土拱桥,引桥采用现浇箱梁。除站前东路交叉口采用灯控平交外,沿线某其余出入口均采用右进右出形式。4.2.纵断面设计

13、(1)纵断面设计原则与控制因素 1)为便于与既有道路与沿线场坪衔接,地面辅道设计线尽量根据现状道路路面拟合; 2)主线高架桥下机动车通行净高按不小于5.0m控制; 3)主线高架桥上跨既有铁路净空按不小于8.2m控制; 4)辅道下穿铁路通道车行道净空按不小于4.5m 控制(与现状保持一致)。(2)纵断面设计主线高架桥位于纵坡3.9%-3.9%的人字坡上,边坡点里程K0+732.484,凸曲线半径R=3000.0m,K0+058K0+190段为既有路面加铺5cm沥青面层,故机动车道设计高程以现状路面高程+4cm为原则,其余路段地面辅道尽量维持既有路面高程,其中机动车下穿通道段两侧引道纵坡分别为-3

14、.2%和3.35%,通道纵坡为0.35%;非机动车下穿通道段两侧引道纵坡分别为-1.85%和1.8%,通道纵坡为0.85%。4.3.横断面设计(1)K0+058K0+190段标准横断面道路宽度43.0m,与现状一致,布置为:5.0m(人行道)+33m(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5.0m(地面人行道)。其中车行道布置为:5.75m(非机动车道)+3*3.5m(机动车道)+0.5m (双黄线)+3*3.5m(机动车道)+5.75m(非机动车道)=33m;机车行道横坡与现状一致,人行道横坡为1.0%,坡向侧,可适当调整坡度与周边地坪衔接,但坡向不得变化。(2)铁路两侧新建高架桥与引道段标准横断面 道路

15、宽度50.0m,布置为:3.0m(地面人行道)+8.5m (地面车行道)+1.0m(分隔带)+25m (高架桥与引道)+1.0m(分隔带)+8.5m (地面车行道)+3.0m(地面人行道)。其中单侧地面车行道布置为:4.5m(非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0.5m(路缘带)=8.5m;高架桥布置为:0.5m(防撞墙)+0.5(路缘带)+(3.75+3.5+3.5)m(机动车道)+0.5(路缘带)+0.5m(中央分隔带)+0.5(路缘带)+(3.5+3.5+3.75)m(机动车道)+0.5(路缘带)+0.5m(防撞墙)=25.0m。 (3)铁路下穿通道敞口段标准横断面:道路宽度26.5m,布置为:2.75m(人行道)+4.0m(非机动车道)+2.15m(分隔带)+0.6(路缘带)+2*3.75m(车行道)+0.6(路缘带)+2.15m(分隔带)+4.0m(非机动车道)+2.75m(人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