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390409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2(附答案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成人高考-语文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附答案解析)1. 问答题:有些人对学习不是精益求精,而是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津津乐道于一日之功,“自以为足者固不足”。答案: 本题解析:最后一句“自以为足者固不足”跟前面三句话的关系不明,因而衔接不上,应在此句之前加上“究其实,这不过是”,以示批评之意。2. 问答题:山居秋暝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描写了什么样的美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答案: 本题解析:【学习提示】 一、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诗人笔下的秋景,洗去了前人诗文中

2、习见的感伤色彩和悲凉情调,显得清新、优美、恬静而颇有生气。诗的最后两句,表示了乐于归隐的意愿,其中固然不无躲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也有洁身自好的一面。二、写作特点诗的首联开篇破题,直写雨后秋夜。接下两联以错落的气势,动静相显的手法,捕捉具有特征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艺术境界:皎洁的明月,潺潺的泉水;竹林中走出的浣女,莲叶下漂出的渔舟。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的画,也是一首充满画意的诗。尾联直抒胸怀,以“王孙自可留”自喻,表明了自己要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心情。本诗写景纯用白描,轻描淡写,笔致简约。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结合,不但画意盎然,且流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3、这首诗通过对山村秋夜雨后恬静、幽美、洁净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心志和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3. 多选题:我的树(俄)屠格涅夫我收到一位过去的大学同学的来信,他是一个有钱的地主,一位贵族。他邀我到他庄园去。我知道,他老早有病,眼睛已瞎,肢体基本瘫痪,仅勉强能走动我动身到他那儿去。在他广阔的公园里的一条林阴道上,我正好碰见他。他裹着皮大衣而那时正是夏天,面容憔悴,身体佝偻,头上边撑着草绿色的遮阳伞,坐在一辆不大的四轮车上,后面由两个穿着华丽的仆役制服的侍仆推着“欢迎您”,他用阴沉的声音说道,“在我的祖传的土地上,在我的古树的浓阴覆盖下欢迎您!”在他的头上,一棵高大的千年槲树,展开着像大

4、帐篷那样宽阔的枝叶。我于是想道:“噢,千年的大树,你听见了吗 一个半死不活的蛆虫,在你的躯干边蠕动,却在把你叫做自己的树呢!”然后,吹来一阵清风,穿过大树稠密的叶子,响起轻轻的沙沙声我觉得好像古老的槲树正以善意的、轻轻的笑声,来回答我的思索,也回笑一个病人的自夸。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他”特意在林阴道上迎接过去大学的同学,显示出贵族的豪爽好客的风度。B.本文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具有崇高思想的人,生命之树常青;自私愚昧的人,渺小可怜。C.“吹来一阵清风沙沙声”,这段景物描写是为了渲染二人会面时的环境和气氛。D.文中对“他”外貌衣着的描写,表现了这个贵族接近僵死的躯体和已经僵死的灵

5、魂。E.本文语言清新,抒情、对比的写法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答案:A、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 问答题:红缨张晓华红缨在农村经常可见,它最重要的用途是装饰高骡大马。红缨的构造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把麻劈成缕缕细丝,染成红色,剪裁整齐,扎成大把、小把就行了。小把的叫红缨花,大把的叫火把花。在骡、马的鞍子上、扇尾上,栽上一朵红缨花,额头上扎上一炬火把形的红缨絮,像火红的榴花,像一片朝霞。它是美的象征。骡、马头上扎一朵红缨,在行进中,眼前似乎燃烧着一团火。它能热了马的心,提起骡的神,使它们越走越带劲,越走越精神。它是军列前边迎风招展的“旗帜”。当骡、马行进在大道、公路上,自行车、拖拉机、汽车川流不息,熙

6、熙攘攘,这时它们头上的红缨来回摆动,可以分散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避免受惊发生意外。它是定神静心的“安神丸”。烈日炎炎的盛夏,潮湿闷热的秋天,那苍蝇、蚊子,讨厌的小昆虫,时常封锁道路,在骡、马的眼前飞来舞去。这时那红缨随着牲口的头来回摆动,上下左右驱赶着,扑打着这些小玩意儿,保护它的主人不受其害。它是一把理想的“扇子”。当人们光景富裕,日子红火时,为了图个喜庆,总要把那高骡大马打扮一番,所以红缨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它是一朵“富”字花。红缨,虽然很普通,但是它却象征了我们这个黄金时代,象征了当代农民的富丽年华。本文的立意集中体现在哪几句话上 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立意的 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个

7、立意是统摄文章全局的答案: 本题解析:本文立意集中体现在最后一小段上,叫做“卒章显志”。这种立意方式是以小见大,用象征手法把平常事物和不平常的意义联结起来。文章开头用“榴花”和“朝霞”比喻红缨,是立意的萌芽;中间再具体展开,用“旗帜”、“安神丸”、“扇子”写红缨的用途是立意的发展;然后将红缨归结为“一朵富字花”,完成了立意升华的准备。5. 问答题:一个雕刻家在细心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头部、肩膀都已雕刻成形,雕成了一个美丽的天使。这时,一个小女孩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的?”雕刻家回答:。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8、(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的作文。答案: 本题解析:略。6. 问答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1-14题文艺是有深度的。这种深度就是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精神意蕴。历史上真正的文艺作品,都贯注了深挚的意蕴,透发出浓郁的情感力量与理性深度。这种融合了情怀与精神的深度,在中国古典文艺的境界范畴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宗白华先生在论及中国古典意境时曾经说过:“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阐明了艺术意境的创造与深度追求的关系。不仅是中国文艺,人类任何文艺都是指向深度的。文艺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中表现,从主体角度来说,是人类求真与向善本心的凝聚;它从现象上来看,是超

9、越一般功利性的。因此,文艺最高的境界不是指向浅俗的感官愉悦,而是趋于深层的人生感悟与理想境致。清末学者王国维尝云,词以境界为最高,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里所说的境界也就是诗词中的意蕴与创境,毫无疑问,它是一种深度追求。从文化人类学的本质来说,文艺与审美乃是人类超越自身,争取人性解放的创造活动,它强烈地表达出人类在异化世界中对于自身本质的完善,对于特定时代自身困境的思索与解脱。(这种人生思考与追求)凝成了文艺的深度境界,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作品传承的依据。从文艺的接受角度来说,深度是作品的激活之点。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强调,艺术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

10、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那就无法感动别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与以情动人的力量,正是贯注着这种深度。我们可以说,作品的深度是作者人格精神所铸就,正是这种深度人格,凝缩了作者的人生感受,使得作者的心灵得以与接受者对话、交流,产生互动的效应,将作品的魅力化为感染人的力量,构成文艺作品的真善美价值。这样的话,文艺就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与人类同悲欢共命运的境界。文艺从形式上来说,是个人的创作,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其社会意义的广泛性却是不争的事实。文艺作品的深度表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与审美升华。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文艺有喜欢“瞒与骗”的恶劣传统,在清末民初文坛,产生了大量的

11、侠义小说与风月小说,侵蚀着国民的精神。这种浅俗无聊自欺欺人的玩意儿,如今又在文艺领域,借助电子传媒,编织着虚幻的生活情境,迷幻着涉世不深的男女,使他(她)们沉溺于风花雪月与剑侠鬼怪一类镜像之中。否定深度,厌弃深度,成为当前文艺的时尚,这实际上是古老国民喜欢“瞒与骗”恶劣心态的沉渣泛起。当前正是需要文艺家扬起思想的风帆,向着深度跋涉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却过早地躲进自欺欺人的幻境中,用阿Q式的自慰来糊弄时代。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其发出抗争的时候了因为我们毕竟是一个有着追求文艺深度,创造灿烂人文精神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产生了屈原、陶渊明、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和鲁迅等一流文艺家的民族。从第四段看,作者写作这篇

12、文章的用意是什么答案: 本题解析:呼唤当代文艺家追求文艺深度。7. 问答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5-17题(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日:“宁觉广礼意薄乎”官属日:“胡人不能常久,无他故也。”超日:“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日:“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日:“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日:“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才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日:“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

13、司马!”超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日:“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日:“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日:“善!”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金后,约日:“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驽,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日:“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的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

14、,“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注】鄯(Shn)善:西域一个国家的名字。掾(yun):古代属官的通称。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答案: 本题解析:班超见徽知著妙用其计,夜歼匈奴使者,宣示了汉朝的国威和恩德使鄯善王心甘情愿归属汉朝。8. 问答题:根据下面资料,回答11-14题村庄的骨骼故乡多石头。嶙峋的岩石,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半隐半现的青石、红沙石,一一交给村庄去记忆,交给微风去垂询。我想,远古时期,故乡应该是一片海洋吧透过石头的纹理,我能触摸到一种来自大海的力量和温度。石头是村庄的骨骼。有了石头,村庄矗立得很硬气。与庄稼、树木一样,石头也是乡亲们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15、。他们的院子用石头砌出低矮的围墙,吃饭用的桌凳是用一块石板和几只方石随意垒就的,牛、猪、鸡等牲畜的草棚,用的也是石头底基。乡亲们都把石头当成了自家兄弟,而不仅仅是一件件器具。石头呢,往往知恩图报,用它们的硬度和灵性点数着乡亲们的悲欢。有时候,你生气了,不妨就拿山路上的石子出气。你伸出脚,狠狠一踢,石子咕噜噜跑出很远,回头哀怜而调皮地看你,你的心怦然一动,会“噗”地笑出声来。再有,一只鸡,或者羊,不听话了,你捡起一块石头,“嗖”的一声扔出去。半空中,石头忽然动了恻隐之心,就悄悄偏离了要惩罚的目标。当然,你不会责怪石头的自作主张,反而感谢石头及时领悟了你的仁慈。父亲与石头的感情很深。父亲平生有两大愿望:除了供我们兄妹几个读书外,那就是要用石头造一座坚固的房子。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多余的钱没几个,但力气是不惜的。父亲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