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388922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 将第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022年高二10月月考地理试题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3题。1. 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A. 利用单一指标划分B. 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 以行政区划分指标D. 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2. 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

2、,最快捷途径是A. RS技术 B. GPS技术 C. GIS技术 D. 实地考察3 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 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 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 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 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4 xx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滨海新区,关于天津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均质区 B.属于功能区 C.同属于均质区和功能区 D.其空间尺度大于天津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56题。5以上两地所反映的农业景观差异很大,其分界线大致是下列中的A200mm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等温线

3、 C太行山脉 D大兴安岭6造成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市场某游客日记中写道:北京时间2时15分,旭日的霞光就洒满了乌苏镇。在这有我国“东方第一镇”之美誉的边境小镇的市场上,早已集聚了大量的、相邻国家的境外商人。据此判断79题:7 读图,我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位于 A. 图中B. 图中C. 图中D. 图中8 依据日记内容判断,此地昼夜长短状况是 A. 昼夜等长B. 昼长夜短 C. 昼短夜长D. 无法判断9 小镇市场上集聚的境外商人,最可能来自相邻国家 A. 朝鲜B. 韩国C. 俄罗斯D. 蒙古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

4、展水平,可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据此回答1012题。地理试卷 第2页 (共10页) 10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产业结构的差异 资源分布的差异 距海远近的差异开放程度的差异 C 11我国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冲击 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C D12. 为了加强三个经济地带的互补与合作,应从东部地带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类型是:劳动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A . B C D 读“我国某工业基地略图”,回答1314题。13该工业基地为

5、我国的A辽中南工业基地 B京津唐工业基地C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14该工业基地发展主导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A土地资源丰富 B农副产品丰富 C水能资源丰富 D煤铁资源丰富15右图为部分区域图,关于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均为商品谷物农业B.图中M、N两城市都有发达的钢铁工业C.甲、乙两区域内城市化水平都很高D.近几年,M、N两城市逆城市化现象均突出读“我国局部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示意图”,完成1618题。地理试卷 第3页 (共10页)16关于图中年等降水量线数值的比较,正确的是A C D17托克逊比呼和浩特A地势高、气温低 B年太阳辐射量小C日照时间较短

6、 D气温年较差较大18酒泉成为航天基地的最有利条件是A纬度较高,自转线速度较大 B海拔高,空气稀薄,能见度好C气候干燥,晴天多,天气少变 D靠近兰新铁路线,交通比较便利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1920题:图119该植被最有可能是A草原 B苔原 C硬叶林 D针叶林20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A酸雨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 D臭氧层破坏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123题。 材料二: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xx】38号),并先后确定了两批共44个资源枯竭城市,要求各级部门在中央的领导

7、和支持下努力工作,开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21以下四组城市,哪一组全部属于资源型城市A.鞍山、株洲、包头 B.大庆、攀枝花、石家庄 C.金昌、克拉玛依、芜湖 D. 玉门、大冶、焦作22以下关于资源枯竭城市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的叙述,可能性最小的是 A. 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B. 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 C.人口超生现象严重 D. 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23“提高矿山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推进共伴生资源和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现了以下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哪一项措施A.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B. 治理环境、保护生态 C.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D. 着力解

8、决就业等社会问题24区域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的时期是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2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水源地水质状况,应选择的最佳方法是A调查访问法 B问卷调查法 C野外实地考察法 D文献资料法xxxx上学期高二年级地理月考试题第卷(非选择题 共50分)26读“我国山东半岛南部某地区土地类型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1)图示区域地势特点是 。(2分)判断依据是 (2分)(2)填表:将下列选项前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每空格限填一个)(3分)贝类养殖 小麦种植 油棕种植 甘蔗种植 苹果种植 柑橘种植土地类型丘陵平原滩涂适宜

9、发展的农业生产(3)丘陵地区如植被被破坏,将导致 ,平原地区如不合理灌溉将造成 。(2分)(4)该地区设想在途中ABCD四处选择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市,你认为 处合理,原因是 。(3分)27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常用的方法之一。读日本、印度两国图,对两国在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方面进行比较。(12分)(1)你认为描述这两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都应包含哪几方面?(至少三点)(3分)(2) 两国海运业发展水平不同,日本海运业十分发达,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3) 日本、印度都是世界重要的钢铁生产大国,所不同的是,日本所需原料需从国外输入,如日本重要铁矿石来源国是南半球的 ;钢铁企业多分在沿海地带。而

10、印度钢铁工业多分布东北部地区,其原因是 。(2分)(4)制约两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同,制约日本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制约印度发展的不利因素突出反映在 。(2分)(5)近几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许多产业纷纷向国外转移。试说明此举对日本经济带来的有利影响。(3分)28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3分) 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xx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1) 从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及

11、该国所处的大洲方位,概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特征。(3分)(2) 归纳厄立特里亚的地势特征,并根据地势判断该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气温变化趋势。(3分)(3) 由于地势的影响,厄立特里亚的河流流向具有 特征。一般而言, A、B、C三条河流发源区大气降水补给量由大到小依次是 。(2分)(4) 简述厄立特里亚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5分)29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地。表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下图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13分)表1978年xx年第一产业比重(%)200128第二产业比重(%)643496第三产业比重(%)157

12、376 (1)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3分)(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xx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有哪些?(3分) (3)图中,字母A表示 工业,B表示 工业。(2分) (4)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场所、工业产品、工业生产工艺过程等为主要吸引物开发的旅游项目。开发工业旅游最主要的条件是(填代号) 。(2分)A资源的游览价值 B地区接待能力 C市场距离 D旅游环境承载量 (5)试分析图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3分)高二地理答案xx.1029 (13分) 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3分) 钢铁 森林 (2分) A (2分)避免煤炭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