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3884832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的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杜甫的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杜甫的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杜甫的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杜甫的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的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的故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杜甫的故事篇一:杜甫的故事杜甫的故事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治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尽管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特别剧烈。唐军四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通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特别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容许,一面去开门。进屋的是

2、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呼喊着,咨询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小孩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依然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本人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内心特别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如此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

3、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因而,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杜甫生平介绍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场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注重。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遨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展了两次长期的遨游。第一次

4、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未被录用。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场了第二次遨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纵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遨游里,看到祖国秀丽宏伟的山川,汲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有时也谈论时事,结下深沉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预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思念李白的感人诗篇。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但是玄宗开场好大喜

5、功,开辟边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依照他本人的表达,可能已有数百首,不过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其中虽有象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宏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

6、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欣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本人那么在宫中寻欢作乐。人民遭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来宾”,陪伴他们诗酒寓游,获得少许赞助。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拟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

7、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奢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通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场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锋利的矛盾,又描绘了“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

8、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特别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靠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音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不久由于疏救房,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八月,他回到州探视妻子,完成与自

9、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表达了关于当前局势的意见。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遭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妨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诀。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故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榨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杜甫回到华州,已是初夏。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李辅国专权,玄宗旧臣房等被排挤,杜甫对政治感到绝望,立秋后决然弃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满四月,

10、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困难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机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宏大的变化。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抗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祸,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已,造成人口锐减,消费力降低。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周围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不管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特别大的悬殊。如此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辛得多,因而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漂泊西南时期

11、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杜甫在夔州时说本人“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依然比拟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完毕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累忧患的生活,临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不记得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上元二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

12、给过杜甫不少协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明白在成都反叛,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宝应二年春,连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完毕,杜甫听到这个音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欢乐的高歌。但欢乐只是稍纵即逝,国内混乱的场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早花)他写出许多首诗,陈述他的政治思想。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

13、府中住了几个月,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同意了他的恳求。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突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完毕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关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但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杜甫由于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

14、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写出生动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岁晏行。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照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杜甫在这11年内,写诗1000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

15、十三强,大部分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长篇排律。诗歌创作 杜诗最明显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亲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方式的完满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入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篇二:杜甫读书的故事杜甫读书的故事实小(东)五(二)班 张思凡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天单独一人到曲江巡游。那天天气晴朗,曲江风光更是宜人。杜甫面对这美妙的景致,打开随身携带的酒,自斟自饮。 喝着喝着,但觉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因而欣然提笔写下了一首曲江对酒,其中有两句是如此写的: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杜甫趁兴而归。路上他突然想起了刚刚写的诗:“桃花和柳絮,

16、如何能欲语呢?这是一种什么形象呢?”他边走边想,越想越不对劲。回到家里,赶忙铺好纸,连墨也不来及磨,抓过毛笔就往砚池里蘸,在纸上改写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讀書的故事實小(東)五(二)班 張思凡被後人稱爲“詩聖”的唐代詩人杜甫住在京城長安的時候,有壹天獨自壹人到曲江遊覽。那天天氣晴朗,曲江风光更是宜人。杜甫面對這美妙的景致,打開隨身攜帶的酒,自斟自飲。 喝著喝著,但覺心曠神怡,詩興大發,因而欣然提筆寫下了壹首曲江對酒,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 桃花欲共楊花語,黃鳥時兼白鳥飛。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杜甫趁興而歸。路上他突然想起了剛剛寫的詩:“桃花和柳絮,怎麽能欲語呢?這是壹種什麽形象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