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课时跟踪检测:三 水文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3880103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课时跟踪检测:三 水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修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课时跟踪检测:三 水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修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课时跟踪检测:三 水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修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课时跟踪检测:三 水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修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课时跟踪检测:三 水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课时跟踪检测:三 水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课时跟踪检测:三 水文 Word版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课时跟踪检测(三) 水文一、选择题“海绵城市”是我国大力倡导的构建新型水循环系统的一种城建模式。如图是“海绵城市”与传统“快排”模式城市水循环系统对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A减少雨水下渗 B增加地下径流C减少地表蒸发 D增加水汽输送2两种城市水循环模式的差异是()A“快排”模式增加了城市的可用水量B“快排”模式与原自然水文环境相仿C“海绵城市”增大了城市地表排水量D“海绵城市”提高了城市抗旱防涝能力解析:1.B2.D第1题,读图可知,“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增加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地表蒸发,对水汽输送影响

2、很小。注意图中箭头的粗细示意量的大小。第2题,“快排”模式与原自然水文环境差异较大,减少了城市的可用水量,A、B项错误;“海绵城市”减少了城市地表排水量,增加了雨水下渗量,提高了城市抗旱防涝能力,C项错误,D项正确。(2016全国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如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35题。3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4水库

3、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5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解析:3.D4.B5.A第3题,读图可知,甲时段河床较深,水位较高,是河流冲刷作用的结果,主要发生在汛期。受锋面雨带进退的影响,浙江东部地区的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此时为河流的汛期。图中乙时段河床较高,是泥沙淤积的结果,应为枯水期,因此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由汛期到枯水期的时段,912月符合,故选项D正确。第4题,水库竣工后,汛期水库下游流量减小,径流冲刷河床的作用减弱,河道淤积加重,故选项B正确

4、。第5题,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可以减弱潮流带来的泥沙补给,从而减少河流的泥沙淤积,故选项A正确。如图示意洞庭湖水系上游一次洪水过程中洞庭湖出、入湖径流量的变化,读图完成68题。6此次洪水过程中,洞庭湖汇入长江的湖口处水流速度最快的时刻出现在()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以后7洞庭湖水位最高的时刻是()A甲 B乙 C丙 D丁8随着退耕还湖面积的扩大,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径流的变化应是()A湖泊峰值水位变高 B出湖径流量峰值提前C入湖径流量峰值增大 D出湖径流量峰值增大解析:6.B7.B8.C第6题,洞庭湖汇入长江的湖口处水流速度最快时也就是出湖径流量最大时,出现在乙丙时间段。第7题,乙

5、时刻之前入湖径流量一直大于出湖径流量,且入湖径流量出现峰值,洞庭湖水位一直上升;乙时刻入湖径流量和出湖径流量相等;乙时刻之后,入湖径流量和出湖径流量呈波动变化,所以乙时刻洞庭湖水位最高。第8题,退耕还湖后洞庭湖的面积增大,蓄水能力增强,同样的洪水过程,湖泊峰值水位降低,A错。由于蓄水能力增强,出湖径流量峰值推后,且峰值减小,B、D错。由于湖泊容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峰值增大,C项正确。(2017郑州质检)读世界某海域洋流模式图,回答911题。9图中海水温度最低的海区是()A B C D10形成乙洋流的盛行风是()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11最有利于渔场形成的洋流是()A甲 B乙 C丙

6、 D丁解析:9.C10.D11.C第9题,读图并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可知,图中大洋环流为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海水温度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降低,因此两海区的海水温度要低于两海区,同时海区有寒流流经,水温较海区低。第10题,图中大洋环流为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乙洋流为西风漂流,是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南半球的盛行西风为西北风。第11题,丙洋流是在离岸风作用下形成的上升补偿流,上升流将海洋底部的营养物质带到海洋表层,有利于藻类等生物的生长,使鱼类饵料充足,有利于渔场形成。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岱海是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湖泊,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

7、发量分别为400 mm和1 200 mm,有22条河流汇入。流域内为内蒙古人口密集、农牧渔业发达地区。近30年来,岱海面积不断减小,富营养化不断加剧。(1)说出岱海流域地势特点,并简述判断依据。(2)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岱海面积减小的原因。(3)分析岱海富营养化不断加剧的原因。(4)请你为岱海的治理提出可行性措施。解析:第(1)题,通过河流的流向来判断地势的高低。第(2)题,水循环分为三种: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显然岱海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其环节有水汽蒸发、大气降水、地表径流等。岱海面积减小的原因,应从水汽蒸发和地表径流这两个环节去思考。第(3)题,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往往是有机质的

8、来源多,同时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环境较封闭。第(4)题,岱海为内陆湖泊,对当地生态系统具有重大作用,而目前面积减小,富营养化加剧等,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可以从防治岱海面积减小和湖水富营养化两方面去思考治理对策。答案:(1)特点:中间低,四周高。判断依据:河流由四周汇入岱海。(2)岱海为内流湖,水量收入方式为降水和径流,支出方式为蒸发,流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于在河流上游建水库、引水灌溉和居民用水增加,入湖水量减少,从而导致湖泊面积减小。(3)流域内含有大量农药、化肥的灌溉用水,居民生活废水的汇入以及鱼饲料的投放,导致养分积聚;湖泊为内流湖,积聚的养分无法排出,加上近年来湖

9、泊水量减少,导致养分的浓度不断增大,富营养化加剧。(4)发展节水农业;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提倡节约用水;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以及鱼饲料的使用量;对生产、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后排放;严格执法,加大对非法排污的处理力度。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图中主要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2)塞纳河的航运价值较高,结合该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特点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先根据图中文字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再结合答题模板分析水系、水文特征。第(2)题,航运价值较高的河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流速缓;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流量稳定;冬季气温高于0 ,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流域内水土流失少

10、,河流含沙量小,航道深;流经区域经济发达,航运效益好。结合图示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即可。答案:(1)水系特征:发源于法国东北部,注入英吉利海峡;上游水系呈扇状;流域面积较大。水文特征: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冬季无结冰期;上游水能资源较丰富。(2)自然原因:河流较长,通航里程长;通过运河与其他河流沟通,交通通达性好(河运便利);主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冬季温和(气温在0 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年降水量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河流水量丰富,流量季节变化小,利于航运;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或流速较小),利于航运。社会经济原因:流经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运输)量大,航运价值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