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878763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及参考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 2021 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及参考答案 )班级:(时间:60 分钟 姓名:分数:100 分) 分数:一、选择题(共 2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1、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向人们描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 闻,描述中不可能提到的是( )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加建设 C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B人们在议论鉴真传法D戚继光打败倭寇的消息在日本传开2、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人 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 品。这位“书圣”是( )A钟繇 B顾恺之 C柳公权 D王羲之3、唐朝诗人

2、皮日休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 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A巩固隋朝的统治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5、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此时,力劝皇帝御驾亲征 的人物( )A石敬瑭 B岳飞 C李纲 D寇准6、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 ( )A发明了印刷术 C发明了火药B改进了造纸术 D制成了罗盘针7、下图反映的史实主要说明宋代( )1

3、/ 8A杂剧演出遍及城乡 C活字印刷影响深远B瓷器制作工艺先进 D球类运动受到喜爱8、唐朝时期,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是( )A朝鲜 B越南 C日本 D菲律宾9、下图是某历史老师在学习宋朝民族关系时,画的民族政权关系图,从图中可 以看出当时的时代特征主要是( )A科技发达 B贸易繁荣 C政权并立 D民族统一10、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诸子百家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提倡 节俭的是( )A荀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11、下列事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 )A孔子创立私学 C卫青北击匈奴B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12、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体

4、现的教 育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诲人不惓 D温故知新13、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 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1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2 / 8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 作的年代标尺,其中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15、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 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了统一 B统治者残暴 C繁荣而短暂 D大运河开通 16、唐太宗、高宗时,“各国

5、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 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A诸子百家争鸣 C中外交流频繁B大运河的开通 D都市生活繁华17、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 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1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 句。唐末农民起义(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平定了安史之乱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19、李白诗中“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情景,最能反映唐朝社会风尚的 ( )A浪漫 B强盛 C封闭 D开放

6、20、在“朝代接龙”的游戏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元宋唐 C唐宋元B唐元宋 D宋元唐21、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成为研究 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的是A史记 B旧唐书 C桂苑笔耕 D大唐西域记 22、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减轻人民的负担3 / 8C发展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23、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治国措施体现了这一执政理念的 是( )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C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完善三省六部制24、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

7、识,可以 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25、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 )忽必烈继承汗位 南宋灭亡 蒙古灭金 元朝建立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 部 西夏灭亡A B C D 二、非选题(第 1 题 18 分,第 2 题 15 分,第 3 题 17 分,共 50 分)1、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 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 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的名称。仔细观察后,你能获得哪些有效历 史信息。(2)图二

8、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殷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请写出它的名称。对研究我国哪一时期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3)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想一想这件青铜 器能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4)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4 / 8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 饱而身亡。材料二: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材料三: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 荣誉。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回答下列问题:(1)

9、依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吸取了哪个朝代灭亡的教训?唐太宗在位时,非 常重用人才,请列举 1 例。(2)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唐太宗注重完善科举制,什么逐渐 成为最重要的科目?(3)依据材料三,首创殿试制度的女皇是谁?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 展,为后来什么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唐朝农民发明的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分别是什么?(5)材料四反映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由此他被各族首领尊称为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隋统一全国后,天下安定,老百姓各安其业。那时,水旱灾害也比较少。皇帝下令洛阳等地修建大型粮仓广储粮食。开皇末年,仓库里粮食堆 积如山。摘编自 隋

10、书材料二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满山遍野,粮食空前便宜。皇帝励精图治,官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犯罪人数大大减 少。摘编自旧唐书 新唐书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5 / 8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 失。一一杜甫忆昔(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这则材料反映出该皇帝在哪个方面采取了 积极的措施并取得很好效果?(2)“贞观”是谁在位时的年号?据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他在治理国家时所 采取措施。(3)材料三中,杜甫回忆那个令人难忘的往昔,有哪些令忘怀之处?(4)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涉

11、及的三位皇帝在治国安邦中的 共同点。6 / 8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 2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1、D2、D3、C4、C5、D6、B7、D8、C9、C10、C11、D12、A13、A14、B15、C16、C17、D18、A19、D20、C21、D22、D23、A24、B25、A二、非选题(第 1 题 18 分,第 2 题 15 分,第 3 题 17 分,共 50 分)1、(1)半坡居民;彩陶制作水平较高;能用原始符号表达;具有一定的原始7 / 8审美观。(2)甲骨文;商朝。(3)司母戊鼎;说明商朝国力的强盛;商朝青铜冶炼技术的精湛。(4)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 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民族传统文化基 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2、(1)隋朝 房玄龄、杜如晦等(2)魏征 进士科(3)武则天 开元盛世(4)曲辕犁 筒车(5)开明的民族政策 天可汗3、(1)隋文帝;农业生产。(2)唐太宗;减轻刑罚、重视人才、发展农业生产等。(3)城市繁荣、农业发达、社会安定等。(4)都注重人才的选拔、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等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