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刘凤英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3873780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刘凤英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刘凤英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刘凤英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刘凤英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刘凤英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刘凤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刘凤英(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府谷县2014年教研论文参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府谷县庙沟门第二小学 刘凤英摘要:教育改革全面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依然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小组“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这一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真正实现“水涨船高”,相互促进;真正的将“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践与思考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目前教育改革全面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

2、一理念虽然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追求短暂的教学质量,仍就包得过多,统得太死,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的这种单一、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成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

3、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方式 (一)、科学合理的分组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这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质结对”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异质”是每个组要有好、中、差(A/B/C)各个档次,“组间同质”是组与组之间要实力均衡。“同质结对”是指在组内实行同层次学生结对(AA/BB/CC)。“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的分组原则,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习小组都成为一个合作互助、独立运行的“小班”(每组以4-6人左右为宜)。“组内异质”为互助

4、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同质结对”是指在组内实行同层次学生结对,体现学习交往的平等对话,便于开展“对学”。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学习、整体推进、同步提高的高效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组内学生合作交流及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我带三年级数学,实验了半学期了,效果很好)。小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与展示欲,希望老师给他们一些权力来发挥他们的才能,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组内成员都应有分工,这样可以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完成任务。一定阶段后在组内进行角色互换,使学生在小组中有机会充当任何角色,同时,也让他们体验成就感。在进行合理分工时,最重要

5、的是选好小组长,小组长是一个小组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必须有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能带头,有威信,有组织能力。(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流程1.自学讨论:将“学案”(可以是整节课的,也可以是某个环节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下发到学生手中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南”。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先自学,对其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用红色笔标记出来,然后组内进行讨论,解决能力范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普遍性问题组内集体讨论解决,把疑难问题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组请教,然后小组长再次对组内成员讲解或者让听得明白的组员讲解。教师的要求是每个组员对各个知识点都

6、能理解、掌握。对班级内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则由小组长向任课教师沟通,由任课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如小组长培训、集中讲解等),在这一过程中,科任教师决不能什么都不管,完全放手学生,科任老师必须做好课堂能力的调控,观察,发现每一个组的情况,发现组员之间的合作度合理给予指导。2.课堂展示:主要由B, C层学生展示。 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分配任务给各小组进行展示。展示主要由B, C层学生展示,B、C层学生讲得不到位的地方由A层学生补充,必要时教师点拨;另外展示时尽量让每组人都发言,不能提问个别组就完事,展示时下面的组员不能只是坐着听,要同时做好记录,把每个组汇报的精彩、亮点部分随时记

7、录。 课堂展示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更不是“表演”,展示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检验其掌握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展示能激发学生的展示欲与求知欲,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评价:多方面多角度评价。 点评的学生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判定,在点评的过程中同步作出总结和补充,总结规律和方法,补充不完善的环节或是其他解法,点评不仅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点评,也是对过程和方法的点评,还要体现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引导小组“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兵教兵”、“兵

8、练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中,真正实现了“水涨船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帮助者的提升,达到了学生整体提升的目的。三、小组合作学习中需注意的问题 1.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应用合作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有许多教学方式,不同的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应范围,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对象等实际条件出发,把握好时机,富有成效地应用合作学习。一般来说,对于比较简单,无需深入讨论,学生个人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必要组织合作讨论,对于达成目标多元且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组织合作教学,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前,

9、教师需要作有明确目标的讲述。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其简洁明了富有导向性的讲述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获得一些具有帮助性的信息,如学习目标、注意问题、入手方向、方法采取、思维建构等。教师有用的信息传递到学生中间,就会产生一种正刺激,这种刺激会辐射到每一个组员当中,产生积极的效应。3、加强小组管理,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刚开始合作时,学生往往缺乏合作的技巧和相互配合的意识,有的同学唯我独尊,表现欲过强,有的同学则羞于表达,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教学目的。所以,加强小组的管理与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如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等,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持久和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