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简介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3870911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生平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苏轼生平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苏轼生平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苏轼生平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苏轼生平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生平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生平简介(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 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 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 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 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 和车轸zhQn,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 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 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 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 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 而不要自以为是

2、,锋芒毕露。(见名二子 说) 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 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 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 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少年启蒙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 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 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 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 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 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 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 家。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 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

3、快。一日,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 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 书.范滂pang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 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 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 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 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 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苏轼对 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 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 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 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 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小苏

4、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 “发 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 勉,被传为佳谈。应试及第HP仁宗嘉佑元年(公元 1056),虚岁二十一 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 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 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 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 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 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 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是年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

5、辙以 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出任凤翔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 凤翔府判官事 ,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 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 很好的处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 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终于在英 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 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 开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 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 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王安石变法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正是北宋开始出 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任用王安石支 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 的恩师欧阳修在内

6、,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 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 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 所见的 “平和世界”。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两人 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 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 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 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暂且)开 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 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 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 此而起了。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是了不起的。 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 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

7、为大之教的 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 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 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 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 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 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 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 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11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 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熙宁四年(公 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调任杭州通 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在办完公务后, 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结识了

8、许多 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如著名的饮 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 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熙宁七年(1074),苏轼调任密州(今山 东省诸城)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 心。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 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 江城子 - 密 州出猎等流传于世。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今江苏省铜 山县)、湖州 (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 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 三个月的一天,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

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 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 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 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 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案 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 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 救,最后只定 “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 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流放黄州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 题。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 活中找到喜悦,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 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一年后,苏轼在东坡

10、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 从此自号“东坡居士”。长江边的小城黄州 虽然是苏轼仕途的低谷,却成了他文学创作 的圣地。苏轼在长江边吟出了响彻千古的如 前赤壁赋, 念奴娇 -赤壁怀古、后 赤壁赋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 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旅途 中曾遇王安石,二人虽有不同政治见解,却 谈得非常投机,王安石对他评价极高。 元佑更化元丰七年,苏轼恢复名誉,被起用为登 州 (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不到十天,受 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12月调回京都开 封,任起居舍人。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 10岁的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

11、新法派被 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称为元佑 更化。元佑元年(1086),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侍读。但此时 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对王安石及新 法的认识使他对新法有保留意见,保守派的 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 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 人物。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 任杭州知事。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 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 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 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离开朝廷,次 年转任扬州(江苏省阳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 1092 年)九月,苏轼又被 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

12、书,十一月为礼部尚 书(从二品),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 南行千里晋升高位后,受到的党派攻击也越来越 多,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 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 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 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 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 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 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 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 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郁郁不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末获批准。此时,继室王氏

13、又去世。=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 知事。同月,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元佑更 化宣告结束。18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 推行新法。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岁的苏轼 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 (广东省英 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都还 没到呢 !)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广东省惠州 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 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种。可 是苏轼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若 素。朝廷奸人仍不罢休,苏轼被放逐到自古 所说的天涯海角 -儋州。生活虽然凄苦, 但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永存诗人心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 逝,徽宗即位。

14、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 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苏轼 本人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 (江 苏省常州市)并上奏致仕。七月十八日,(临终前十天)苏轼把三 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 信不会进地狱。你们不要哭泣。”(吾生无恶, 死必不堕,慎无哭泣以怛化。)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沧桑。 66 年的岁月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窘困, 苏轼始终未曾因而颓唐丧志,一直坚强的活 下去。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那颗 温柔细腻的诗人心。苏轼的三位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 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

15、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 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 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 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 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 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那个人,采取模棱两可的骑墙态度,一味131迎合您的心意所在,你何必和这样的人说 话?”)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 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 然。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 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 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 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 与苏轼生活

16、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 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 是不言而喻的。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 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 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三万株,时光无 言,结发之情自在极深处。又过了十年,宋 神宗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 1075 年,当时 苏轼被贬在山东密州任知州。苏轼为王弗写 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 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来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十年之后,那短松岗的松涛阵阵,也在 代词人一哭,而王弗依旧清秀端庄,聪敏娴 静,在词人的记忆里于轩窗下梳妆。词能感 人也是因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