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课件【三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86898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语文课件【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一上册语文课件【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一上册语文课件【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一上册语文课件【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一上册语文课件【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语文课件【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语文课件【三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上册语文课件【三篇】【春】教学目标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2)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语: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

2、?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

3、极进取的精神。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Yn ning lio chng su l x sh du su cho酝 酿 嘹亮 撑伞 蓑笠 稀疏 抖擞 安巢二、整体把握文章:1.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2,理清文章结构:(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

4、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5、?(盼望着;近)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

6、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问题:(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

7、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总结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

8、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第一、导入新课巧妙。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

9、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理清课文结构。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

10、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

11、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

12、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第一、导入新课巧妙。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

13、起学生的兴趣。第二、理清课文结构。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

14、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诗两首】一、教学目

15、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二、教学设计1、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