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文化理论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86893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文化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贫困文化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贫困文化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贫困文化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文化理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学者刘易斯(O. Lewis)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而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 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穷人的独特 的居住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 样就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处于贫困亚文化之中的人有独特的 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进而 维持着贫困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会自然地习得贫困文化,于是贫困文 化发生世代传递。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

2、他们即 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贫困文化理论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虽然刘易斯并不认为这种理论具有 普遍的解释力,但是这种理论还是遭到许多批评。主要的批评观点包括:贫困文化理 论夸大了穷人与其他人的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穷人本身并不是同质性很强的群体, 各群体观念和行为上的差异是社会地位的反映,贫困文化理论未能解释穷人贫困的起 始原因。贫困作为一种与人类发展进程相伴相生的社会现象,人们长期以来总是将其看作自然环境的 产物,或者当作一种具体的经济问题,并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物质的考察或经济、技术的 分析,从而认为土地、资本乃至技术等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发展、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这

3、类 分析往往暗示,只要消除一种或几种障碍,贫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是实践却表明,事实 并非如此,即使消除了其中一种或几种障碍,贫困依然如故。实际上,文化与贫困、发展之 间有着更为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贫困乃是源自于贫困文化。一、什么是贫困文化?所谓“贫困文化”就是指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它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贫 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最 早将贫困视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研究,是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Oscar Lewis)o 1959年, 他在其所著的 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

4、he Culture of Poverty 一书中首次提出 “贫困文化”这一概念。他的“贫困文化”这一概念涵盖了穷人的社会参与、经济生活、家庭关 系、社区环境和个人心态等方面的描述。他认为,穷人之所以贫困和其所拥有的文化一贫 困文化有关。这种贫困文化的表现是,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 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 难。人们常常将“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二者之所以被混淆,主 要是由于二者包含的“文化”一词所引起的。“文化

5、贫困”中的“文化”几乎可以等同于“知识” 一 词的含义,所谓“文化贫困”,主要是指知识层面的贫困,即通常所指的知识缺乏、知识不足 或文化素质不济等。然而,“贫困文化”中的“文化”远非“知识”所能概括的,它包括更为广泛 的内容。总而言之,“文化贫困”主要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智力状态,而“贫困文化”是指人 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念。二、贫困文化的特征贫困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一旦形成,它会影响到整个贫困区域 的人,并能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贫困被维持,并且还会导致新 的贫困。对于贫困文化的特征,许多学者都曾做过概括和论述,我们不妨将概括为以下七个 方面

6、:1、听天由命,消极无为的人生观。恶劣的环境和长期贫困的折磨,使生活于其中的人 们形成了强烈的宿命感,他们把自己的贫困归于老天的安排和命运注定,面对贫困,他们不 是穷则思变,奋发图强,而是奉行无为指导,听天由命,无可奈何忍受贫困。即使产生某种 想法,也是信天、信神、不信人。于是,他们的心理和精神被牢固地锁在其中,构成社会经 济发展和自身解放的严重障碍。由此“产生了宿命论的意识和接受了被注定的状态,从而形 成了自我保存的贫困链一一加尔布雷斯(J.K.Galbrath)称之为对贫困的顺 应(accommodation to poverty )。2、安于现状,好逸恶劳的幸福观。低品味的人生观和较封闭

7、的自然环境,使许多人产 生了低水平的心理平衡,即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于是,“手捧玉米糊,脚蹬暖火炉,皇帝 老子不如我”的心态得到推崇,而敬业苦干被认为是牛马生活”,游手好闲反被当作是“活得 潇洒”,勤俭节约被讥讽为“活得太累”等等。3、不求甚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人们消费意识异常淡薄,饮食结构也十分简单,只 求填饱肚子,这种低下的消费观不仅严重影响劳动效率,而且消磨了人的意志和精神。因此, “在极其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会具有获得和占有的欲望。他们的愿望超不出日常需要 的范围,或者即使表现出了某种超出常需的愿望,这种愿望也不过是一种痴想,永远不会发 展成为强烈的意志力量。当这种状态变为一种习

8、惯,人就会变得没有远见,满不在乎,苟且 度日”。4、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由于几千年小农经济文明的积淀和闭塞的自然环境, 他们对传统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执着的偏爱和迷恋,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而对外部世界、外部文化有着本能的隔膜和排斥,正象鲁迅先生笔下阿Q居住的“土谷祠” 一样,有“土”有“谷”有“祠”,便足矣,有时甚至为了维持目前得生活状态“饿死不离乡”。5、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的经济观。由于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仍抱着“七十 二行,以农为主“的传统心态,把务工经商当作是不务正业。在贫困山区,“种田为饱肚, 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喂鸡喂鸭换油盐”仍然是他们经济活动

9、的规范,这种小农本位, 排富畏富的经济观,不仅使农民在简单再生产的狭窄磨道里转圈子,物质生活得不到改善, 而且使他们的头脑僵化呆滞,精神毫无生气。6、“等、靠、要”的度日观。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已习惯于接受政府的援助和社会 的救济,并视其理所当然,逐渐形成一种靠救济和援助度日的依赖心理,于是他们坐等救济, 坐吃救济,吃光用光救济再要救济,“有自由,无主张,抱着膀子晒太阳,坐等上面救济粮”, 正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因此对一些长期接受救济的农民来说,“春等救济粮,冬等冬令 装,夏炎秋雨不出房”的现象也便不足为奇了。7、多子多福、早婚早育的婚育观。正如世界银行在其一份减贫手册中所提到的那样:“贫

10、 困家庭的许多特性造成了高生育率。”为了维持简单的生产方式,贫困的家庭需要较多的劳 动力投入,加上抚养子女花费并不大,于是早婚早育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生产需求,就像刘 易斯在“贫困文化”中提到的:长期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他们“性经验较早”,“小孩能 享有保护及照顾的童年期相当短暂,轻轻的年纪即经验到了成人生活”。由于缺乏最起码的 社会保障,贫困家庭的父母只能依靠多生子女使其中一些成年后能使自己年老后有所保障。 与此同时是重男轻女现象的大量存在。三、贫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1) 贫困文化是不是一种传统文化?对此,主要有两种看法。国内的许多学者都 将贫困文化看作是传统小农文化的一种表现。例如:

11、穆光宗将贫困文化(或精神贫困)的具 体表现归结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好逸恶劳的劳 动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有饭同吃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 等。高长江则直接认为,这种低品位的价值观,大都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封建落后 的小农意识的反映。具体表现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幸 福观;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的生产观;懒散怠惰、好逸恶劳的劳动观;血缘伦理、重义轻利 的道德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方术迷信、崇拜鬼神的宗教观;老守田园、安土 重迁的乡土观;多子多福、香火旺盛的生育观等等。王培暄则认为欠发达地区农村

12、商品经济 发展的思想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种传统观念:小富即安的狭隘满足观念;挥霍浪费的 消费观念;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轻视知识的文化观念。赵秋成、倪虹、章国卿等也是 类似的观点。他们一般将贫困文化视为一种封建文化的残余和自然经济的反映。然而,台湾学者林松龄则认为:“在多数普遍存在着绝对贫穷的传统社会,少具有 贫困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特性。例如印度、古巴及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多数社会,其穷 人少有被贬抑、匮乏的感受;少有自卑、愤懑黠抗的心态。非但少有对困境的绝望之信念, 更滋生了安贫乐道、恬静寡欲的社会价值,同时少感受到被大社会中其他阶层所孤立。”他 更倾向于将贫困文化视作现代社会的一种亚文化(

13、或次文化)(sub-culture),而不具备传统 文化的主要特性。他说:“相对的在发展层次较高的富裕社会,贫困非但指示着经济生活的 相对缺乏,还表示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异,包括物质生活外的各项社会次级需求(secondary need)的不平等。生长在这种社会中的穷人常将自己目前的困境归咎于各项外在的压迫,而 导致心理上及情绪上的不平衡滋生了所谓贫困文化的各种价值。”对于贫困文化的传统性或者现代性问题,要视具体的社会条件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在我国的贫困乡村,贫困文化更多地受传统价值所影响,而在发达国家的“贫民窟”(或下层 社会),贫困文化则不具备传统的主要价值及其相关的特性。(2) 贫困文化与

14、主文化的关系:很显然,贫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次文化。由于这种 次文化的影响,贫困阶层与社会其它阶层往往具有一种文化上的差距。这种“文化差距”(cultural gap)产生了贫困阶层与社会其它阶层之间的隔阂甚至相互敌视。(3) 贫困文化与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关系:贫困文化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反文化, 只有当它的价值、信仰、规范,直接与社会的基本价值、信仰、规范相对立时,这种次文化 才是一种反文化。一般来说,贫困文化对社会秩序具有一种保守的力量,因为贫民们不希望 维持他们生存的脆弱平衡遭到破坏,但是一旦这一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而无法恢复的时候, 他们又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和反对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