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经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866533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经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经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经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经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经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经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经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经验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 同志: 我市位于四川西北部,幅员253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有城乡劳动力32.3万人,城镇非农业人口10.13万人,是一个拥有6个镇乡的县级市。 近年来,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劳动、就业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把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促进了城乡统筹就业和各项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下面,我分别汇报一下我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具体做法和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取得的成效。 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具体做法 (

2、一)建立完善机构 我市的基层平台建设始于02年,当时,面对日益增多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我市在城镇人员特别集中的两个镇乡的1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就业服务站,以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社区就业。0X年初,我们按照中、省、市再就业会议精神和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建立城镇街道(镇乡)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文件精神,在全市2个镇乡建立了劳动保障所。同时,我局将原来的16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统一更名改建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并在其它镇乡的社区居委会新建了27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市委、市政府把2个劳动保障所和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全部纳入了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二)选好工作人员 选好镇乡劳动保障所和社区工作人员是

3、做好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所以,通过与市人事局共同审定,我们把工作人员的选任条件定为:年龄40周岁以下,中专或高中文化以上,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劳动保障工作。目前,全市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共73人,35周岁以下占80%,大专生以上文化程度占40%。根据各镇乡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分布情况,最多的镇乡保障所有5个工作人员,山区乡劳动保障所设人。目前,镇乡保障所和社区保障工作站工作人员共7人。 为提高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素质,我局分别于22X年5月和202X年月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劳动保障业务知识培训。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了劳动法律、法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险、退管服务、劳务开发和微

4、机操作等各类业务知识进行了全面培训。经考核合格者颁发上岗证,确保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三)到位工作经费 由于202X年才开始全面建设镇乡、社区两级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当年的业务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经我们争取,市政府从财政给各镇乡追加拨款.815万元不等,共计0万元拨款。而今年,所有镇乡劳动保障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个镇乡均在1万元业务经费以上。 (四)落实办公条件 在202X年全市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统一提出要求,各镇乡劳动保障所办公场地均不小于50平方米,大的镇乡应在00平方米以上。经我们检查,基本上都达到了此项要求。2X年月,市政府又拨出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各

5、所的办公桌、电话、电脑、档案柜等设施。目前,全市所有的劳动保障所和站都配备了电脑、电话和活动场所,基本具备了现代化的办公条件。 目前,我市所属X市统一开发的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正处于试运行阶段,该系统涵盖了就业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年内就实现市、县(市)、街道(镇乡)、社区四级联网,初步形成以市就业服务中心为主体辐射26个镇乡4个社区的信息管理网络。 (五)明确制度职责 根据省、市对镇乡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要求,在XX市局制订的职责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制订和印发了县区镇乡劳动保障所工作职责和X县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职责,并要求各所、站将职责、制度上墙,向服务对象公开。 在制订了职责

6、的基础上,我们还制定了六清楚、建好七本帐、六送到的具体工作要求。六清楚即:摸清本辖区失业人员的失业时间、文化特长、家庭状况、就业去向、退休人员情况;建好七本帐即建立失业人员情况帐、失业人员求职安置帐、用工信息台帐、就业困难人员跟踪服务帐、职业技能培训台帐、退休人员管理台帐、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登记台帐;六送到即为失业人员送政策、送观念、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送温暖。 (六)制订工作目标 基层劳动保障机构人手少、业务宽、任务重,我们坚持把就业和再就业、农民工培训、劳务输出、社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主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范围,市政府与镇乡签订目标责任书,我局制订了半年和年终具体考

7、核办法,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督查。今年7月,我们对经检查验收建设较好的所(站)报X市就业局命名为示范劳动保障所(站),还组织全市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到这些所(站)参观学习,交流工作经验。 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稳定 目前,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得到了很好落实。尤其是在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再就业培训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称赞。 (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成绩斐然 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停滞不前的局面。我市现已形成了以市

8、退管中心为管理主体,镇乡、社区为社会化服务的网络,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蓬勃开展。 一是去年8月全面完成了全市500多名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向所居住地社区保障工作站的移交工作;二是全市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都建立了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详细个人信息台帐,实行了规范的网络管理;三是各社区都建立了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多数社区设有退休人员健身房、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电视室、医疗站等。共青团XX县区委和市退管中心共同建立了有5余人参加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和不定期地为退休人员服务,深受退休人员和社会好评;四是我们在市档案局的指导下建立了标准化的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中心;五是在离退休金社会化发放00%的基础上,

9、退休人员的生存状况能及时反馈到社保局。 (三)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依托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今年我市在农民工培训和劳动力转移输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民工培训工作蓬勃开展。 由于有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为基础,今年市上把农民工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我局,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市农民工培训工作。今年,全市5个镇乡都建立了以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为主任,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在培训中,我们坚持贯彻培训结合就业的原则,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式培训。110月,全市共开展电工、电焊工、车工、磨工、缝

10、纫工、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家政、纺织、厨师、美容美发、建筑等各类专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1期,培训农民工达5565人,9%的参训人员取得了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对自愿申请职业资格考评的人员,经职业技能鉴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30余个。市财政支出农民工培训补贴105万元。同时,对准备转移、输出前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参训人员达790余人。 二是劳务输出工作有了巨大突破。 我市农村自然条件较好,农民生活温饱有余,大部分人都不愿外出务工。今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劳动保障部门把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作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市财政专

11、门拨出00万元用于劳务输出专项经费。劳动保障部门先后两次到浙江义乌考察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今年春节期间,我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经劳动保障部门有序组织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的人员就达681人。在组织过程中,劳动保障局、就业局和各镇乡劳动保障所、站的工作人员一道进行层层宣传、动员组织。从宣传动员、组织报名、购买车票、沿途护送、岗位安置、回访调查等环节,都有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可以说,没有基层平台的建设,仅靠劳动保障部门的力量是很难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的。8月份我们经镇乡劳动保障所对已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全面登记调查显示,全市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员达8683人,劳务总收入达5.2亿元

12、,全市农业人口12万人,人均劳务收入126元,比去年增长16元。市委书记蒋子林称赞说,你们为农民增收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们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我们决心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强化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更大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内容总结(1)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经验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 同志: 我市位于四川西北部,幅员25平方公里,总人口51.2万,有城乡劳动力2.3万人,城镇非农业人口10.13万人,是一个拥有26个镇乡的县级市()所以,通过与市人事局共同审定,我们把工作人员的选任条件定为:年龄40周岁以下,中专或高中文化以上,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劳动保障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