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386446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编号: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总学时:总学时:54 学分:3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教育学是教师教育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期末考试属于目标参照考试。教育学考试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有利于确保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要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初步掌握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其它教师教育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基础教育教育教学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二、考试方法: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三、试题类型:题型一般

2、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样题附后)。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识记并理解“教育”的概念。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变化。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解他们的主要学术观点,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6、访问一些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教学内容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三)“教育”

3、的定义,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三)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二、教育学的创立(一)教育学创立的

4、主客观条件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三)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三、教育学的发展(一)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

5、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二章 教育功能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记住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2.理解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 可分为正向功能

6、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二)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一)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教育促

7、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二)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二、教育功能的释放第三章 教育目的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明确掌握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质的规定性,了解其类型和功能。2.理解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掌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3.了解教育目

8、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4.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明确掌握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5.明确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了解实现教育目的的策略。教学内容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

9、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

10、策略(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 教育制度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和义务教育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2、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突出强调“终身教育”)。3、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4、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现

11、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及形成(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指导学生自学)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一)双轨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二)单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三)分支型学制: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就是分支型学制。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

12、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二、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形态(一)教育的结构层次: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认。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二)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之间、层次之间的比例失调。(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三)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四)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继续改革第五

13、章 教师与学生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了解教师职业的由来、发展及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形象;2、理解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与特点以及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3、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与主体地位;4、了解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5、了解师生关系的作用及类型;6、掌握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建构的基本策略。教学内容第一节 教 师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四)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二)教师的职业形象第二节 学 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地位(一)学生的社会地位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一)学生发展的含义 (二)学生发展的-般规律(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