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3863968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专题研究方案重庆市江北区洋河花园试验小学 高德茂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我校自2005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一、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1、经典诵读: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

2、,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因而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2、经典诵读: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根本。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

3、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1995年初春,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9位文化界名人,也在全国政协会上紧急呼吁:“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1998年中国青基会开始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1999年春节,江泽民同志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学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王财贵教

4、授也在认定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全盘化西论”。3、经典诵读: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

5、。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4、经典诵读: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6、。陈越光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座谈会上说:“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年代都背些什么东西呢?有人说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这话有点极端。但有的老师让孩子背课文连标点符号都一块儿背则是事实。至于各种广告语、影视剧台词、流行歌曲,甚至一些文化垃圾充塞孩子们的大脑,更是严峻的现实。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二)研究现状述评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

7、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在诵读内容的研究上,有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上,有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有华东师大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丹东市的“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

8、写作水平的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综合发展上,有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A、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

9、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B、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C、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

10、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上述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不够;三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影响尚较为朦胧。因此,我们提出了“中华传统经典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三)、研究的意义本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进校园文化的形成。二、课题概念的界定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

11、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

1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表述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验证阅读、写作这两个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规定的阅读写作内容、阅读写作水准、以及阅读写作评价的基本尺度等是否适当。三、研究的对象课题研

13、究的对象:重庆市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全体学生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内容1、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2、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3、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4、研究“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2、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3

14、、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4、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编辑成语文活动教材,继续完善诵经典知荣辱 做中华好儿女的中华经典文化校本教材。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经典性小学生诵读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经典性作品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二个特征就是说经典性作品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

15、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读者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第三,经典性作品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第四,经典性作品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2、开放性经典虽然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但经典不是僵化和凝固不变的,经典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河流,这条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水”,因此一直保持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特性。我们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经典。比如,诗经是经典,诸子百家的散文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元曲明清小说是经典,现代文化长河中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冰心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是经典,而当

16、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同样是经典。以这样的原则来理解经典的内涵,我们就能让孩子的诵读不但既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能与时代同步。3、适宜性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孩子阅读:有些经典诗文或者过于陈腐,包含了过多的封建糟粕,或者过于艰涩、艰深,这些都不适宜当代的孩子阅读。因此,应当从经典诗文中做出精心选择。第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让孩子们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诗文。第二,必须本着“纯”和“美”的原则选择经典。所谓“纯”,即纯粹,有过多色情、暴力、阴谋等内容的作品,即便是经典,也应当让它们远离孩子的书桌;所谓“美”,即优美,也就是说必须是语言优美之作,才能够推荐给孩子。4、朦胧性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必须与正常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绝对不能像讲解课文那样,试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把诵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