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3863965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编制:邓易 审批:刘建国 审核: 时间:2014-05-07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知识导学】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 “指出秦的过失” ,“过”是动词。“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

2、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他的政论

3、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3.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

4、也。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节自贾谊论有删节)毛泽东论贾谊毛泽东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又写了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4.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

5、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课前基础演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xio) 膏腴(y) 逡(qn) 镞(z)黔(qin)首 氓(mng)隶 隳(hu) 鞭笞(ch)轸(zhn)恬(tin) 藩(fn) 瓮(wng)牖(yu) 孝公既没(m)召(sho)滑

6、 俯首系(x)颈 践华(hu)为城劲(jng)弩不及中(zhng)人 墨翟(d) 蹑足行(hng)伍 将(jing)数百之众 度(du)长絜大 比权量(ling)力 万乘(shng)之势 朝(cho)同列 一夫作难(nn)二.阅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窥周室( 窥视 ) 务耕织(大力从事)修守战之具(防守和进攻) 于是秦人拱手(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取西河之外(黄河)2.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据肴函之固 ( 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 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对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合作

7、探究】一、整体把握: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 ):写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一层:( 1-3段 ):写 兴起的过程。 第二层:( 4段 ):写 灭亡的过程。(二)议论部分( 5段 ):写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二、研读第一段:3.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提示: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

8、政策取得的成果。4.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提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5.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提示:材料是为中心服务

9、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巩固提升练习】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 藩篱(fn) 崤山(yo) 蒙恬(tin)B.逡巡(qn) 锋镝(d) 蹑足(ni) 墨翟(zhi)C.谪戍(zh) 鞭笞(ch) 黔首(qin) 囊括(nn)D.隳名城(hu)户牖(yu) 棘矜(j) 赢

10、粮(yn)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xio”。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i”,此处应念“d”。D项中的“赢”应为yn。)2. 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席卷天下 云集响应 船载以入 西举巴蜀内立法度 斗折蛇行 日积月累 吾得兄事之良庖岁更刀 相如廷叱之A.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B.句表处所,译为“在”C.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D.表工具,译为“用”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

11、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贾谊论)3.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

12、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张)衡少善属文 B.属于作文以记之C.贵阳以东属于(孙)权 D.而养游侠私剑之属答案:A(A、B两项均读“zh”,A项意为“连缀”,与例句同,B项意为“嘱咐”。C、D两项均读“sh”,C项意为“归属”,D项意为“属类”。)4.下列各句中的“颇”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B.颇似楚汉时C.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D.颇思投笔去答案:C(C项为“还”的意思,其余三项均为“很、相当”的意思。)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7-9题)。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知识导学】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

13、”也写作“ 连横 ”,是 秦国 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 合众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张仪 ,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苏秦 。2.第二段中相关人物介绍:宁越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徐尚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被诸侯

14、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杜赫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周最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战国策中涉及的21篇。陈轸战国时纵横家。秦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