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生理学复习重点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3863960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药学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药学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药学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药学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学生理学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生理学复习重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熟悉)1.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含义: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是恒定的。指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平衡,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实现:在整体是在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而实现的。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定,机体将发生疾病。(掌握)2.机体调节的三种形式及内容(一)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快速、准确、精确、协调、局限调节基本方式:反射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反

2、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 枢 传出N纤维效应器(二)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经各种体液途径运输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 作用于相应的受体,改变细胞的活动,调节其功能活动。特点:反应较缓慢、范围广泛、作用持久。生长素( GH )幼年:生长素缺乏侏儒症 生长素过多巨人症(三)免疫调节:免疫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免疫激素,通过血液循环或细胞外液,作用于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对其活 动其促进或抑制作用。(四)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反应较局限。(了解) 3.机体控制系统:(一)非自动控制系

3、统开环系统(二)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正常机体中有大量的负反馈机制(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温调节),正反馈机制很少(排尿反射、 分娩、大量失血出现的”恶性循环”)。(三)前馈控制系统控制方式:双通路(熟悉) 4、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组成:脂质、蛋白质、糖类 结构: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一)脂质双分子层:磷脂(70)、胆固醇。(二)细胞膜蛋白: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中,生物膜具有的各种功能大多与其有关。(三)细胞膜糖类: .作为受体 ;作为抗原物质与免疫有关(掌握) 5、跨膜转运的几种方式及特点(一)单纯扩散:物质粒子从高浓度一侧直接通过细胞

4、膜向低浓度一侧,称为单纯扩散。02、CO2等脂溶性气体。(水分子除 单纯扩散外,还存在着水通道)特 点方向:高浓度-低浓度能量:跨膜浓度梯度,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速度:浓度梯度大小有关;膜的通透性有关 终点:浓度梯度为零转运的物质:02、C02、NH3、N2、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类激素等。(二)易化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分子量较大的水溶性分子和带电离子,其跨膜转运需要膜蛋白的介导来完成。 方式: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一一物质:葡萄糖(GL)、氨基酸(AA)等小分子亲水物质;动力:浓度梯度速度:浓度梯度;载体数量和活性;终点:浓度梯度为零;特点:化学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经通道

5、介导的易化扩散一一物质:各种带电离子,如钠钾离子;动力:浓度梯度化学力与电位梯度电场力的合力。 速率:合力大小;通道状态:终点:合力为零电化学平衡;特点: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物质转运 离子通道(高度)选择性:一种膜蛋白的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或物质通过。具有启闭的闸门特性一门控。被动转运的特点:顺电-化学梯度扩散不需消耗能量(三)主动转运:指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特点: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 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分类: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

6、程。钠-钾泵(Na+-K+ pump)简称钠泵-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可以分解 ATP释放能量,提供给Na+、K+逆浓度差转运。又称Na+-K+依赖式ATP酶。Na+i f K+o f时,都可被激活,1分子ATP 分解产牛能量,将胞内的3个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2个K+移入胞内。钠泵转运意义:造成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过程必需的;维持胞内低Na+,防止胞浆渗透压过高而导致细胞肿胀; 属牛电性泵,是细胞牛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继发性主动转运 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 ATP 的分解,而 是来自Na+在膜两次的浓度势

7、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黏膜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四)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过程(掌握)6、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静息电位(一)细胞的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基本概念:极化:静息电位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超极化: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增大 去极化;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减小 反极化:在去极化过程中,膜内电位表现为正电位时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静息电位范围一般为-10到-100 mV:(静息电位的大小通常是以膜内电位负值的绝对值大小来判断)1.

8、 膜内外电位差为 10 到 100 mV (以膜外电位为0)2. 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为负值(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产生条件: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不均匀。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产生机理:在静息状态下,钾通道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由于膜内的K+浓度高于膜外,K+顺浓度差扩散膜外。 动作电位(一)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的意义: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1).细胞膜通透性与离子通道 决定膜通透性的改变的本质是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 有三种功能状态:备用状

9、态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发生顺序:激活-失活-备用-激活)(2).动作电位的产生 去极相【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降低,当降低到阈电 位时,Na+通道开放。(激活)由于膜外Na+浓度较高,所以Na+大量内流。由于Na+内流,膜电位降低,Na+通道关闭。(失 活)】复极相【K+通道开放,K+外流,恢复极化状态。】(了解) 7、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传导机制:局部电流传导方式: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熟悉) 8、刺激及兴奋(反应) 基本概念:兴奋(动作电位):细胞对刺激发生的反应能力,现在生理学,兴奋被看作是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10、兴奋性: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兴奋性 刺激: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动作电位)的各种环境变化。 刺激引起兴奋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可兴奋组织的强度-时间曲线: 利用时:在阈强度刺激下引起兴奋的最短时间时值:两倍阈强度刺激下引起兴奋的最短时间反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及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动作电位)曲忤电位曲诧i .- -iE1 0-1 L N T 15 -tfflT内-Tij0禅堀衅覃动柞电位与兴奋惟窪化的时恸装来ah;愫咆位一绝对不应期;be:

11、也后电fit不宓期 员后电拉一趙當KJh正角电齿一一低常期(熟悉)9、兴奋性的周期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一一(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时间总 和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与收缩活动的关系特点:绝对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早期。意义:使心肌不 会发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额外刺激落在窦房结引起的心室兴奋的相对不应期或超常 期内,心室可引起一次收缩,称之为期前收缩。代偿性间歇:期前收缩以后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熟悉)10、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组成:血液由血浆(III因子不存与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细胞按体积

12、大小顺序可分为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血小板三类。理化特性(一)血液比重(二)血液粘滞性(黏度)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压积):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掌握)11、血浆的理化性质血浆渗透压(1).渗透(osmotic)现象 半透膜的存在。半透膜两侧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目不相等。(2).渗透压:某溶液具有吸引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力量,称为该溶液渗透压。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小(1.5mmol/L)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3.)血浆渗透压的组成 正常时,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

13、的大小无关。 晶体渗透压组成压力意义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NaCl)大(298.5mmol/L)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5 %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血浆蛋白的功能一一运输功能:激素、代谢产物等。缓冲功能:缓冲血液的酸碱变化。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参与 机体的免疫功能。参与凝血与抗凝血。营养作用(掌握)12、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红细胞正常男性数量(4.55.5)X1012,平均约5.0X 1012/L正常女性数量(3.84.6)X1012,平均约4.2X 1012/L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

14、pH白细胞数量:4.010.0X109/L血小板数量:100300X109/L生理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缩血管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促进血液凝固功能;对血管壁的修复支持功能 (熟悉)13、各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一一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与红细胞叠连有关)【血沉: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 速度。血沉(速度)与悬浮稳定性成反比。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渗透脆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一一.黏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熟悉)14、红细胞的生成一一部位:成人骨髓(唯一场所);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原料:基本原料铁、蛋白质

15、(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促进成熟的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掌握)1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清中不含有纤维蛋白原等参与凝血的因子,但增添一些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 。(一)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二)凝血过程:是一连串的酶促生化反应过程。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启动因子不同。内:XH;外:UI参与凝血所在的部位不同。凝血过程、时间长短不同。 (熟悉)16、ABO血型系统一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A、B凝集原的分布不同分为A、B、0、AB四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血型RBC凝集原血清凝集素AA抗BBB抗AABA、 B/0/抗A、抗B(掌握) 17、(一)输血原则: 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