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3862793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讲第一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枣庄一中东校高三 赵娟【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教学模式】探究总结、讲练结合【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高考考点学习目标高考展望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列举和分析世界性的环境问题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并能说出协调人地关系 的主要途径4包括观念的树立和自己的实践1结合人口增长、生产发展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地区 分布差异与防治措施2联系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考查可持续发展 的内涵及社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以“清洁生

2、产”和“生态农业”为切入点,考查可持续发 展的方向、途径【复习过程】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诱导点拨】:人地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工业文明征服自然。【高考案例】1、(1)图中A表示 _,它是决定 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1)土地 农业文明(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

3、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考点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人类活动的_要排放到环境中。【典型题目】2、图 127 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 题(1)人地关系中“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图中的( )A箭头中B箭头中 C箭头中D箭头中(2)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

4、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符合()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开性原则考点三:环境问题(1)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原因典型事例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堆放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噪声

5、污染交通、工厂等建筑工地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诱导点拨】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

6、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 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3(2012济南一模)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

7、)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解析:第(1)题,b、c表示生产活动及产品。第(2)题,a表示开采资源,煤矿开采会导致地面沉降。答案:(1)C(2)A考点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持续性原则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

8、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共同性原则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学法指导】图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教师点拨】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典型题目】4哥本哈根协议坚守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强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

9、的责任”,维护了应对气候变化“双轨制”谈判底线,敦促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D持续性原则一致性原则(2)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依据不包括()A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B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C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超过发展中国家D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条件优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是其天然责任解析第(1)题,“共同”说明了抑制全球变暖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体现了

10、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区别”则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和自身的能力来赋予其相对应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故选A。第(2)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高消费水平使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通过种种手段把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目前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所以发达国家需要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但这不是其天然的责任。故选D。答案(1)A(2)D5、上面3幅图中,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污

11、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从 _向 _转移。(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从 向 转移。(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污染控制费用相差较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降低_,将重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原因是环境法规的地区差异。(4)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这种转移违背了 原则。【解析】重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主要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急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工厂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或打着再利用的

12、幌子,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废料。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中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农村。这些转移现象的原因在于污染控制费用的差别,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表现。其根本原因是环境保护法规存在着地区差异。 【答案】(1)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3)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污染控制费用相差极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原因是环境法规的地区差异 (4)共同性 加强环境保护,有效制止污染工业转移,以实现治理污染的目的。考点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拓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

13、径循环经济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典型题目】6、(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1)的含

14、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解析本题以生态农业为背景,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第(1)题,冰雪融水和水窖集雨两种方式,为作物种植提供水源,作物秸秆经过加工,为畜禽养殖提供饲料;同时作物生产中的废弃物可以为沼气生产提供原料。而沼气池的产物有两个去向:沼气为整个科技园生产供暖,沼渣可作为作物种植的肥料。第(2)题,题干明确表明“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图示的循环过程,可以看出这里集约化程度和科技水平都较高。整个循环过程对外只有一个环节就是销售,说明其种植和养殖的产品经过加工后,商品率很高。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