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自然科学地球的知识;宇宙的概况浙江版知识精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851481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自然科学地球的知识;宇宙的概况浙江版知识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自然科学地球的知识;宇宙的概况浙江版知识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自然科学地球的知识;宇宙的概况浙江版知识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自然科学地球的知识;宇宙的概况浙江版知识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自然科学地球的知识;宇宙的概况浙江版知识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自然科学地球的知识;宇宙的概况浙江版知识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自然科学地球的知识;宇宙的概况浙江版知识精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自然科学地球的知识;宇宙的概况浙江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1、地球的运动;2、月相和阴历;3、太阳和太阳系;4、宇宙概况;5、恒星的演化和科学家的探究;6、地球的概况;7、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8、各种气候和天气。二. 教学重点、难点:1、地球的知识2、宇宙的概况三. 教学过程:(一)地球运动、阳历、节气 自转: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叫自转。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循环,都是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大致自转一周定为一个太阳日,一日等于24小时。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转动叫公转。由于地球是侧着身子转的,所以地球的自转轴道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有66. 5的夹角,赤道平面与黄

2、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 23. 5,叫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四季的更替。夏季是一年内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太阳高度最低、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季节。二十四节气:节气是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节气对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导和预告作用。在北半球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一天称为夏至,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一天称为冬至。在春秋两季中,各有一天全球的昼夜相等,称为春分和秋分。(二)月球与月相 概况: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大,可达300,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

3、环形山,大多数环形山是宇宙物体冲击月球表面和月球火山活动的产物。月球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49,月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 月相: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称1朔望月29. 5日。农历十五、十六是满月。 日食与月食:日食与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地球、太阳、月亮三者相对位置变化产生的自然现象。 上图是日食的形成原因:人位于1区域看到日全食,人位于3和4区域看到日偏食,人位于2区域看到日环食。(三)太阳和太阳系太阳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是地球及人类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外部由内向外分三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

4、0,太阳表面温度较低处称为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1年。日珥和耀斑产生于色球层。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日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 496108千米。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九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万千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九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都不停地自转,同时也自西向东地绕太阳公转。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片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1)星云学说能描述太

5、阳系的形成过程,但还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2)除了“星云说”外,还有“灾变说”等许多学说描述太阳系的形成。(3)“灾变说”认为地球等行星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探索过程:地心说:地球为中心希腊托勒密“地心说”的核心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日心说:太阳为中心波兰哥白尼“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的核心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日心说的意义: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现象,为后人认识太阳系进而认识地球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日心说”推翻了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

6、谬论,给了神权统治者沉重一击。(四)宇宙概况: 星系:由几亿甚至上万亿颗恒星和星际气体以及尘埃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叫星系。星系是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银河系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个星系。 宇宙:宇宙是均匀的、膨胀的,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宇宙的构成是: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宇宙 航天器:航天器可以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无人航天器主要包括:人造卫星、无人航天飞机和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主要有载人航天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航天器的高位置以及宇宙空间的高洁净、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都是非常有用的空间资源。大爆炸理论:宇宙是150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诞生的,从那里诞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

7、能量,从而由物质小微粒聚集成大团的物质,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甚至没有生命。所以,宇宙中的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宇宙处在不停地膨胀之中。缺点:大爆炸理论无法回答现在的宇宙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到底是什么样,或者说发生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五)恒星的演化和科学家的探究1. 红巨星: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般比

8、太阳大100倍。2. 行星状星云:质量大于太阳质量1.4倍,外围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环一样,天文学家称其为行星状星云,而剩下的核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3. 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发,所释放的能量,发出的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爆炸将星球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发射。每一颗恒星一生之中最多只可能发生一次。4.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白矮星是一颗已死亡的恒星,中心的热核反应已停止。 5. 中子星:质量约是太阳410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的过程,遗留下来的核心变成一

9、颗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的中子星,由中子构成,密度为水的1014倍,仅1cm3的质量就有全球人类那么重,直径仅为30km。6. 黑洞:质量比太阳大10倍以上的恒星,超新星爆炸后会形成“黑洞”。黑洞会把附近所有的物质都吸进去,就连光线也会被吞没,所以我们是看不见黑洞的。但是如果黑洞附近有另外一颗恒星,我们可以从这颗邻近恒星的物质被吸入黑洞时的情形,证明黑洞的存在。这些恒星与太阳有何不同点: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行星状星云: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恒星的一生:恒星的不同的发展

10、阶段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质量愈大,寿命愈短!(六)地球概况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40000千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的经线圈。 2. 位置和时区: 地球上的位置运用经纬网来确定。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较东的区时比较西的区时来得早。各个时区采用的统一的时刻叫做区时。180经线附近作为日界线,日界线东、西两侧相差24小时。 3. 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确定方向的方法:经线和纬线方向标定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地球的内

11、部结构:(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个组成部分。 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划分内核外核上地幔下地幔大洋地壳大陆地壳厚度外核:地下2900公里5000公里深处内核:5000公里以下占地球总体积的82%。上地幔:从5公里70公里以下到1000公里。下地幔:从地下1000-2900千米深处。大洋地壳:平均为6公里大陆地壳:平均为33公里地壳总的平均厚度为17公里状态温度很高,约3500度外地核:半胶状接近液体内地核:可能是固态温度较高,固态。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温度最低,固态平均密度高中 等低岩石和矿物质组成可能是铁和镍主要是铁

12、和镁大洋地壳:玄武岩组成,富含硅和镁,故称硅镁层大陆地壳:花岗岩组成,富含硅和铝,故称硅铝层(2)地壳运动。地壳是变动的: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由于其本身或地球其他部分的物质与能量在内力作用下不断地循环和转化而产生的变化或变形的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下表就是两个很好的例证。海陆变迁实 例证 据海洋陆地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陆地海洋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森林遗迹地壳变动后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褶皱是在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力作用下,使岩层发生弯曲,叫做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形成波状弯曲变形,就叫做褶皱。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

13、。断层是在地壳运动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和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都是断层结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火山成因:火山活动一般常在一些不寻常的地质背景上发生,其中大多数都在构成岩石圈的庞大的板块边界处。约80%的地球活火山及其相关的火山活动都发生在两个板块相聚,并且其中一个俯冲到另一个下面的地方。俯冲下去的板块,一方面因挤压而造成局部压力增加,一方面其自身也融为岩浆;这时,上面受到挤压的板块如果出现裂口或薄弱处,压力极大的岩浆就会从这些地方喷出来,形成火山。火山的组成: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火山喷发物

14、: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火山种类:根据它们的活动情况可以分为活火山(经常爆发)、休眠火山(很长时间没有爆发了)、死火山(有史以来没有爆发过)。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不等于永远不会爆发。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火山对人类的利和弊:火山是一种破坏力非常强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出来的东西有熔岩、火山弹、火山岩烬、火山砾、火山灰、火山尘等。不仅熔岩所到之处一切化为灰烬,而且还会引发地震;火山灰遮天蔽日,随风飘到很遥远的地方,影响时间长的有好几年;火山还会喷出有毒气体,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不过火山对人类也有好的一面,例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是很好的建材;火山附近常有地热及温泉;对科学研究来说,

15、火山的喷出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的分布:主要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