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844637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排雷是最危险的军事任务之一,排雷 兵是离生死最近的军人,雷场便是战场。杜富国参加的这次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行动,是响应习近平主 席号令而采取的一次重大作战行动,也是继1992年、1997年两次 大排雷之后的第三次大排雷行动。统帅号令如山,战士迅速行动。当时,还在原边防某团教导队 担任炊事员的杜富国,得知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向连 队党支部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参加排雷。身边有战友劝他,排雷如 刀尖上跳舞,每天都与“死神”打交道,何必去冒这个险。他坚定 地说:“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现在国家有需要,我们决不能 后退半步。从2015年6月开

2、始,杜富国和来自不同单位的战友,义无反顾 踏上了为人民扫雷的征程。刚到扫雷大队时,队干部准备安排杜富 国到炊事班,但他坚决要求去战斗班,坚定说道:“既然申请来扫 雷,就要到一线去战斗!”练就“金刚钻,才能和死亡叫板。雷场看似寂静无声,实则 凶险残酷。杜富国默默告诫自己:“排雷,没有真本事不行,学不 好排雷理论,就扫不了雷、保不了命,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新兵下连时,他成了连队有名的“训练狂人”;理论学习不明 白,点滴时间啃教材;专业技能不达标、午睡时间练一练;体能素质 跟不上、早晚负重跑一趟。经过刻苦训练和不懈努力,最终他凭借 过硬的军事技能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走在了连队前列。超乎常人的毅力与付出

3、勤学苦练,让杜富国成为了单位出名的“多面手“实干家”,是每个连队都争着要的“宝贝疙瘩”O当兵半年,他就被破格推荐参加原边防某团预提指挥士官集 训,上等兵期间就担任副班长,成为连队官兵学习的榜样。入伍8 年,他被5个单位争先选调、从事4个专业,始终干一行、爱一 行、钻一行、精一行。为学深悟透扫雷理论,他把知识要点写成小纸条、制成小卡 片,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背一背,晚上熄灯后经常加班加点,缠 着身边战友讨教至深夜。为熟练掌握排雷技能,他严格按照程序反 复练习,别人练1个小时,他练2个小时,每个动作都重复上百遍; 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每天坚持练习上万针,像绣花一样将分队前的 草皮翻了个遍;为熟练探雷

4、器,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并 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难度,3个月的训练期还没结 束,他就熟练掌握了 10余种地雷的排除方法,做到探雷器一探就能 准确辨别地雷埋设位置、知晓地雷种类。在临战训练综合性考核 中,所有考核科目被评为全优。3年来,杜富国累计排出各类地雷 和爆炸物2400余枚。在天保口岸、马嘿、老山、662.6高地等因雷而令人生畏的“骷 髅地带”。杜富国总是坚持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 个引爆,第一个搜排,大家都称他为“雷大胆。开辟通路时,他打破固有逐点逐片爆破作业方式,提出田字分 割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的方法,实践中有效提升了搜排效率, 得到广泛推广,被大家

5、称为“田字切割法”;探测作业中,他反复琢 磨教材中“连续扫描探测、目标精确定位”十字交叉定位法,逐渐 摸索出“分块扫描、木棍标识、交叉划线、精确定位”的搜排要 诀,极大提高了探测速度和精度,是全队掌握这一方法最熟练的作 业手;运输弹体上,他合理区分排除爆炸物的规格尺寸、性能种类, 手工制作了 10余种装运沙箱,较好地提升了搬运效益和安全系数。 他凭借平时扎实的训练积累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啃下了一个个“硬 骨头”,排除了一颗颗“索命雷”,铺设了一条条“安全道”。军人血性:把危险给自己把平安给战友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扫雷,雷场地势险,大都处于陡峭的 山崖、茂密的丛林、锋利的山石中,机械作业几乎无法

6、展开,只能 采用爆破和人工搜排的方式;自然环境差,气温高,雨量大,经常发 生山洪、塌方和山体滑坡;雷障种类多,布雷密度高,每平方公里布 雷达数千枚。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而危险的抛撒雷。没等刘贵涛命令杜富国撤下时,他就抢先道:“班长,我来 吧。”“他就是这样,不管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强词夺 理争着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起这些细节,抹着泪 说:“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这早已成了他的习惯。”生死一线,视死如归,哪里有任务杜富国就出现在哪里,哪里 雷最多杜富国就翎在哪里,哪里有危险杜富国就冲锋在哪里,他的 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每次扫雷杜

7、富国总是第一个喊出“让我来,我先上,背着50 多斤重的炸药拉着绳索滑降,穿着近30斤防护服、鞋底厚达18厘 米的排雷鞋,绑着一条细绳在近70度的陡坡上一米一米地排雷。他 认为,多排一次就多担一分风险,多给队友一分安全,多送群众一 分平安。今年10月11日下午,在麻栗坡县猛碉乡老山西侧雷场扫雷作 业时,发现少部分露于地表的一个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 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 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转 身后退了几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 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 击波,

8、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面对危险,杜富国用血肉之躯,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确保了 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经过3年艰苦奋战,扫雷大队共 扫除雷区57. 6平方公里,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种爆炸物19. 82万枚 (发)。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历史的硝 烟散去多久,但对英雄无悔,铁血忠魂的记忆和呼唤始终都在。雪落无痕,花开无声,而英雄从平凡真实中走来,又到平凡真 实中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杜富国从红色土地中成长起来,从红 色故事中传承基因,从红色历史中坚定信念,而这一点与习近平主 席的强军思想和“四有”军人要求,

9、一脉相承。可以说,杜富国的舍生忘死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英雄事迹,更是 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本色的生动诠释,而“让我来”将成为新时 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离开熟悉的岗位,告别亲人朋友,来到艰苦偏远的边疆,扫雷 官兵面对的不止是雷场生死考验,“杜富国们”付出的也不止是汗 水与鲜血。记者到扫雷三队采访,下士李洋面对镜头,立即转过了身。他 请记者不要拍他:“我没告诉父母我在扫雷,我妈如果在电视里看 到我,会哭的。记者一问,原来扫雷大队官兵有个默契:跟家人 打电话从不说自己在扫雷。即使家人知道了自己在扫雷队,也只说 自己“在二线搞保障。杜富国和他们一样,一开始都选择了 “隐瞒”。战友张中君告 诉记者,直到第

10、三次扫雷任务结束后,家人才知道自己在扫雷。在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 病、子女年幼等困难。他们把遗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忘我奋 战在雷场,用生命在战斗,只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 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杜富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来! o告别扫雷大队驻地,众战士的一句话,久久在耳畔回荡:“就 算不能回战场,也还要去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3篇供借鉴红色之城,黔北遵义,一座神奇、神圣、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 城市。从伟大的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到攻克娄山关的胜利大捷;从文 军长征(浙大西迁办学)的光辉壮举,到红九军团播下的红色

11、革命火 种;从操场上一个人的升旗礼,到细雨中止不住的爱国心;从流动的 遵义会议纪念馆,到获得全国优秀的红色义务宣讲员一直以 来,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杜富国从红色基因中传承走来,又走到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 增辉的事业中去。他的英雄事迹,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和感动,而 且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和探寻。“英雄是平凡真实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富国有优 点,也有不足,他以真心实诚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光,默默燃烧着自 己,温暖照亮着别人。对扫雷大队队长李华健来说,提起杜富国 的名字,便有说不完的话。李华健说,富国受伤以来,我和战友们常常在交流探讨,“我 们为什么扫雷,富国为何能成为英雄,他又从何而来?

12、而今天我们又 该向英雄学习什么? ” O每一次思考对自己都是一次启发,一次精神 洗礼,一次灵魂升华。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也感同身受。他认为,富国关键时刻很 英勇,负伤之后很坚强。这个战士身上的点点滴滴都不是与生俱来 的,他的奉献精神、坚强品质、高尚品德都是在人生成长的平凡真 实中一种厚积薄发。正如他们所言,英雄从来不是一时出现的,培养的,而是长久 的积累与酝酿。其实早在无形之中,红色的基因,信仰的力量早已 注入他的生命里。科教救国路漫漫上下求索兴国魂。当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 带领莘莘学子,穿过战火硝烟,辗转多地来到湄潭艰难办学,这文 军长征的线路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这

13、 些都是革命精神的薪火传承。浙大“求是精神”就是产生于家国山河破碎,民族生死存亡, 中华民族奋起抗日之际。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求是精神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继续延伸,也是一个伟大民族灵魂的 觉醒和升华。而天城中学也是载满了红色记忆。该校校长金粟说,天城镇是 红军经过的地方,当年不少红军战士在这里牺牲,烈士英雄的后人 在这里读过书。2003年,杜富国从皂角小学转到天城中学就读小学 四年级,直到初中毕业。他从小就是在红色基因薪火传承中长大。“他从小就有个军人梦。”回忆起杜富国,九年级语文老师邱 重鸣说,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为在当地牺牲的红军烈士扫墓。活 动结束后,杜富国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对英雄烈士很崇敬,我也想 当一名光荣的军人。红色土壤孕育了英雄儿女,成就了英雄传奇,也是杜富国“让 我来”的勇气、信念的精神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