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843275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察今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察今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察今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察今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察今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察今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察今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察今(节选) 教案 2(苏教版必修 3)察今教学要求:一、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 世易时移,变法宜 矣 ,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二、了解课文采用精辟的比喻和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从 正面和反面两个不同的角度反复证明自己观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一、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 世易时移,变法宜 矣二、了解课文采用精辟的比喻和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从 正面和反面两个不同的角度反复证明自己观点的写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 1、 2 小节 教学过程:一、解题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 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吕不韦开 始任丞相是在秦

2、庄襄王元年 (前 249),罢相在始皇十年 (前 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夕。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 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 ,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 师古 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 师古 的主张写的。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吕 不韦列传 :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 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 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 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 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 家提供思想武器。二、学习第 1 小节 1、

3、范读 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 个是名词。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 们有的益补它。虽人弗损益:虚词 虽 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 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 虽 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 某种情况的意思。3、本段的主要意思是: 先王之法 不可得而法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范读 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古今一也:一致,一样。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 所+动词 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

4、 见到的,没有见到的。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3、本段的主要意思是: 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四、总结: 此为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 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 ,在漫长的年代里, 人或益之,人 或损之 ,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 先王之法, 有要于时 ,既有要于时 ,那么, 时不与法俱在 ,就要 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 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 释先王 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的主张,以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 人也,而己亦人也 为

5、依据,提出了 察今 的中心论点,就 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为了进一步说明 这个观点,文章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 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 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 调。 这几个例子说明了 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 不见 的道理,从而论证了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 察今 上下功夫。五、布置作业,朗读体会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 3、4 小节 教学过程:一、复习 问:第一部分主要内容?略二、学习第三小节 1、朗读 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先表澭水:

6、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千有余人:相当于 又 。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 益之 、暴益 不同。所以也: 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 况相类似。3、分析:荆人袭宋夜渡澭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 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 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三、学习第四小节 1、朗读 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

7、而变化。 是故:因此。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3、分析:在提出了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的观点之后,以 良医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 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 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讲到治国的道理: 凡举事 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 因时而化 就是要察今、 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四、朗读课文,体会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 5、 6 小节 教学过程:一、复习 重点词句翻译 问:寓言和设喻阐述了什么道理? 二、新授(一)学习第 5 小节1、朗读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

8、:治理。时已徙:变迁。 楚人有涉江者 的 者 ,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 中心词 +定语+者 。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 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 的所,附在介词 从的前面,和介词连 同介词后面的动词 坠组成 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 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 (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之 , 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的所 ,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 契 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 所契 即刻记号的地方 后加 者构成 所 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 所字 结构的名词性。 之 ,代词,代 剑。3、分析: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则难治。作者以 刻舟

9、求剑 为喻,从反面论证了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的中心论 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讥讽了不顾 地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的人。(二)学习第六小节1、朗读课文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有过于江上者 的上 ,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 春说: 上按古义为 侧畔 。今暂从于说。 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 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前一个 其 ,是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 。后一个 其 ,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吕览纂 :荆国作乱国。 为 ,动词,这里作 治理 讲。 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3、分析:作者以 引婴儿投江 的寓言故事为

10、喻,说明不能 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 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讥讽了不顾 人 的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的人。3-6 为文章的第二部分,以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为核心, 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 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 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 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三、总结1、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 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36段)进一

11、步论证论点,提出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的 主张。3、写作特色A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分析:第 2 段提出了 察今 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 易懂的三个例子: 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 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这几个例子说明了 以近知远,以今 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的道理,从而论证了 察己则可以知 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 法,而应当在 察今 上下功夫。第 4 段在提出了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的观点之后,以良医 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 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 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12、,讲到治国的道理: 凡举事必循法 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因时而化 就是要察今、变法, 从而论证中心论点。B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样的 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分析:本文讲了三则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荆人袭宋夜渡 澭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 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 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 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 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地点条件出发, 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讽刺了不顾人的 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应有 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 这三则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 察今 的 重要性,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四、完成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