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法治人物--李斯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383857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中的法治人物--李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史记中的法治人物--李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记中的法治人物--李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中的法治人物--李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记中的法治人物-李斯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极度推崇法 家思想,为巩固秦国专制统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李斯性格矛盾多变,既是秦国一统天下平 定六国的功臣,也是“沙丘之变”助纣为虐者;既是足智多谋、对时局变化有清晰判断的有 谋之士,又是贪慕虚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者。本文以其人生经历出发,对李斯的法律 思想和影响进行评价。一、求学成长李斯二十岁时是上蔡一个郡的小吏,生活稳定安乐,过着牵黄犬逐野兔的生活;一日 看到了厕鼠和仓鼠生存状态的巨大区别,深感贫穷之苦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 自处耳!”于是决定建功立业,首先拜战国著名大家荀子为师,书中记载为

2、“乃从荀卿,学 帝王之术”。他十分赞同荀子的“裸虫三百人最为劣”的人性恶论,认为人需要被严厉惩罚 才能被管教,但后期逐渐偏离了荀子主张的礼法结合,一味尊崇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荀 子说政治清明、德治才能获民心,有民心才能国家昌盛,严刑峻法不是长久之计,不能本 末倒置。但李斯对老师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以鼠喻人,已经凸显他注重 利益而忽略精神和人格的一面,而后来对老师说的一番话则表明在他的心里,实现功名利 禄是人生最大的目标和价值。二、效力秦国学成的李斯对当时的时局进行了准确的判断,战国七雄只有西方秦国最有可能一统天 下,效力秦国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他先找到秦相吕不韦,吕不韦让他参与

3、编撰吕氏春 秋,在编书第六年时因才华过人被推荐给嬴政做郎官,李斯见时机已到就向嬴政说了统一 六国的计划,正好与嬴政不谋而合。于是积极出谋划策,先后采用间谍离间各国,从韩国 开始逐一击破六国,最后帮助秦王一统天下,做了秦国的丞相,实现了从厕鼠到仓鼠的华 丽脱变。这整个过程中发生了两件大事,将李斯矛盾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一件事是针对 秦王逐客令李斯写了谏逐客书,文笔流畅逻辑清晰,鲁迅评价极高:“秦之文章,李斯 一人而已”。谏逐客书包含三个层次:1、驱逐的客人中很多是对秦国忠心耿耿并有才华 的贤士 2、秦王喜欢外国的器物,那也应该喜欢外国的人3、排斥客,将使人才流失到别国 壮大了他国力量。这篇文

4、章打动了嬴政使其放弃了逐客的念头,也是秦国变强大的一个关 键转正点。第二件事是谋害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著名的法学家,同李斯是师从于荀子的 同窗同学,也是李斯很敬佩的朋友,因为文章孤愤收到嬴政的极度赏识,但因为阵营 不同,同时也忌惮日后韩非子地位超过自己,李斯出计离间韩非同嬴政的关系,最终派人 送毒酒毒死了在狱中的韩非子,可见其为私利不顾情谊不择手段。三、其法律思想对秦国的影响李斯的帝王之术是拥护迎合君主的权术,主要表现在不多说不外显;在国家制度设计、 法律制定方面,李斯为秦国巩固统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奠定了 基础。他的主要思想是遵从法家,严刑峻法。新的法律继承了先秦的律

5、令,保持着重刑法的 特点,他认为法律是至高的,人性本恶需要重刑来控制;目标是将秦国筹建成一组高速运转 的机器,整个机器的主导权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实现的手段是通过法令来控制民众,君主的 意志就是法律不能被挑战,必须被百姓严格的遵守和信奉;通过严厉的法令让百姓敬畏法的 权威最终达到的对君主的绝对地位的服从,这样的法律根本上是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具。 李斯还主张禁书令、禁止同法家不同的学说,并推动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对后世传承文 化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基于周分封制度产生诸侯讨伐、战国纷争的局面,李斯建议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录用人才委以重任而非根据血亲关系继承职位,给予皇亲贵族相应的俸禄。因此一定

6、程度上 打破了西周沿袭的血亲制,有利于秦国的巩固和发展。李斯还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 为后世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总而言之,李斯在秦国统一六国后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都 是其法家思想的充分体现,虽然长远来看不利于调动民众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秦国 进一步壮大。但是在当时战乱纷纷,时局变化多云的情况下,这样的制度却顺应潮流对维护 国家稳定,防止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四、结局担任丞相后的李斯走上人生巅峰,在宴席上感慨“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 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此后的李斯开始收敛锋芒,行为处事更加小心翼翼。 但是这也不能阻止其悲剧命运的发生。秦王嬴政在去往大儿子扶

7、苏营帐的途中驾崩,立下 诏书传位于扶苏,在场的赵高李斯胡亥篡改遗诏,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沙丘之变”史记 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赵高和李斯之间的对话,从最初坚决不同意谋反的忠诚,到最后答应 帮助篡改遗诏,全因为赵高抓住了李斯的贪慕虚荣的弱点,对安全感的以及对私利的考虑, 李斯最终被说服。当挥霍无度的秦二世上台后,大肆修建阿房宫而加大对税负和劳力的征 收,当其问李斯如何做时,李斯却因为儿子李由职务的疏忽忌惮二世的惩罚,于是向秦二 世谄媚献书说明了督促的好处“严厉的刑法将使得群臣人人自危,自然就不会有反对的声 音”本来就严苛的刑法更加变本加厉,一时间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国变 成一个恐怖的国

8、家。而后因为始终得不到二世的信任加上赵高离间,李斯被诬陷狱中,此 时李斯才后悔没有早点劝谏二世,太史公对其评价是早干嘛去了。由于不耐酷刑承认了谋 反,被具五刑腰斩灭三族。他临死前感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 得乎。”可谓是史记中的一大悲剧人物。五、评价史上文人墨客对李斯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以司马迁评价最为客观,总结起来四个字: 死得其所。李斯足智多谋审时度势,助他平步青云,但是贪慕虚荣、助纣为虐和不择手段 也使得他落得悲惨的下场;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帝国发展,巩固了 封建统治,但饮鸩止渴的方式也为秦帝国覆灭埋下隐藏火种,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是历史上一位颇具个人色彩的人物。这表明功利主义虽然短期可以使得目标清晰容易实现, 但是缺少精神和道德支撑并不能长远的发展,我们需要要学习他审时度势勇于抓住机会的 能力,但更要以他的例子作为警钟时刻告诫自己。六、参考文献:1 史记李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2 史记.韩非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