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三中第一次段考八年级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3838521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镇三中第一次段考八年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固镇三中第一次段考八年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固镇三中第一次段考八年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固镇三中第一次段考八年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固镇三中第一次段考八年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镇三中第一次段考八年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镇三中第一次段考八年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固镇三中第一次段考八年级语文试题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试题145分,卷面5分)一、 基础知识(15分)1、 根据古诗词上下句填写句子。(6分)(1)五岭逶迤腾细浪, 。(2)感时花溅泪, 。(3)白头搔更短, 。(4) ,铁马冰河入梦来。(5) ,零丁洋里叹零丁。(6)人生自古谁无死, 。2、默写泊秦淮(4分)3、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请你读一读,然后完成(1)(4)题。(5分)这个时候,所有的仆人和着优美的音乐,轻盈地跳起舞来。于是,小美人鱼伸出那双白皙、细嫩的手,脚尖掂着地,轻柔地、优雅地在地板上跳起了舞人们都在为她鼓舞,为她喝彩,不停地赞叹她的舞姿。她跳得比

2、以前任何一次都要优美, 她的脚尖在触到地板时就如踩在锐利的刀尖上一样,她 感觉不到痛。(1)第句中,加点字“和”的读音为: 。(1分)(2)第句中,有一个错别字,它是: ,应改为: 。(1分)(3)第句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因为 所以 B虽然 却 C除非 才(4)第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二、语言的综合运用。(20分)1、阅读下面所给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重要手段,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渐渐成为了人们联络感情、互通信息的必需品。手机也悄然走进校园,成为了中学生的喜爱品。据调查,目前有6070%的中学生佩带了手机,80%多的中学生主张带手

3、机。那么,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带手机进入校园,成为我们青少年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某中学初二(1)班召开了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为了让同学们对能否将手机带入校园有个清醒的认识,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述你提取的信息。【材料一】对某中学150名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统计用途玩游戏听歌攀比发短信聊天便于和父母联系问同学作业所占比例38%20%39%2%1%【材料二】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一种时尚。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

4、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任美琴代表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你提取的信息: (5分)(2)据统计,80%以上的老师和家长认为中学生不应带手机进入校园。针对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发表你的看法(50字以内)。你的看法: (5分)(3)为了解决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出现的诸多问题,同学们经过讨论,研究出几条解决方案,请你找出其中不恰当的两项,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4分) 凡是学生自己带手机

5、的,都请家长签个名,证明确实是因特殊原因为了家长与孩子间联系及沟通。 教育学生,当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不必带手机。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手机并非拿来招摇过市,用来炫耀。告诉学生应以怎样的方式使用手机。 告诉学生,手机里面有闹钟装置,早晨起床时可以使用。2、 元旦快要到来了,班级要举行一次元旦联欢晚会,请你当一次主持人,请你拟写一段开场白。(50字左右)(6分)三、阅读理解(55分)(一)(19分)(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6、2)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3)“不要掉队呀!”(4)“不要落后做乌龟呀!”(5)“我们顶着天啦!”(6)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7)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8)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去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9)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

7、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10)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11)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 , ,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1、 给文中的加点的字注音。(2分)横( ) 缀( )2、解释下列词语

8、(4分)(1)奇观 (2)酣然入梦3、第(1)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第(7)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2分)4、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分)5、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6、上段文字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4分)(二)(21分)世上最好的地方冯雪梅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我不这么想。 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

9、。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当我

10、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家真的不一样了。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

11、了无穷无尽的幻想。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突然有一天,当我在

12、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 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1、 第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

13、情景有何作用?(4分)答:2、 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答:3、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4分)答:4、作者认为“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通读全文扼要作答。(4分)答:5、仿照下列句子再续写三个句子。(6分)家是避风的港湾, , , 。(三)(15分)晏子使楚晏子春秋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

14、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何坐?( )(2)齐人固善盗乎?( )(3)叶徒相似( )(4)寡人反取病焉。(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通现代汉语中的哪个字。(2分)(1)缚者何为者也? 通 (2)圣人非所与熙也。 通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有何不同。(2分)(1)其实味不同。古义: 今义:(2)所以然者何?古义: 今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5、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