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新人教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3836565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永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永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永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省永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省永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永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永城市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期中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7题,共14分)1.积累与运用(1)(山东东营)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当大地被黑暗吞sh( )已久,生灵被寒风鞭笞得遍体鳞伤,你巨臂轻挥,千军万马顷刻将长夜攻陷,耀武扬威的刽子手也束手就擒。一颗颗创( )巨痛深的灵魂,面对你温暖明媚的微笑泪若泉涌sh( )创(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千钧重负 颠沛流离 咄咄逼人 潜心贯注 B.迥乎不同 耐人寻味 简明扼要 深恶痛绝 C.盘虬卧龙 一泄万丈 仙露琼浆 悲天悯人 D.苦不堪言 毛骨悚然 五脏六腑 语无伦次(3)(山东枣庄)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

2、有误的一项是( )A.国文和英文,则必须学有素养,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 B.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C.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D.在西部,沙子一旦摆脱了水,它们就会纵横捭阖,所向披靡。(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_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_的卓越?没有物我两忘的_,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A.尽善尽美 内容 脱颖而出 境界 B.融会贯通 内涵 更胜一筹 情境

3、 C.炉火纯青 内涵 出类拔萃 境界 D.出神入化 内容 遥遥领先 情境(5)从修辞效果看,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_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不健康、不舒畅的环境中。A.“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 B.“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 D.“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6)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4、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B.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诫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C.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D.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不会出现。(7)阅读下列文字,联系整部作品,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文段一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

5、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文段二 他的车,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文段三“为什么不去卖了它们,再买上一辆车呢?”想到这,他几乎要跳起来了。A.“他的希望更大了”说的是“他”想凭借自己的力气拉车挣更多的钱,好回老家买地造房子,过上安稳的日子。 B.“他”的车没了,是因为“他”为了挣钱没有好好照顾自己,最后劳累到生病了,为了看病,“他”只得把车卖了。 C.“它们”指的是骆驼,“他”从军营地逃走的时候带走了

6、三匹骆驼,后来把它们牵到城里卖了钱,买了第二辆车。 D.“他”从农村来北京,经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变成潦倒、麻木、自私、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1.古诗文积累(1)诗文默写。(1)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3)_,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_。(岑参逢入京使)三、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15分)1.阅读爱莲说,完成题目。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线的词语。可爱者甚蕃_ 不蔓不枝_(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3)翻译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阅读东施效颦,完成题目。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选自

8、庄子天运)【注释】 东施:越国的丑女。西施:越国的美女。病心:心口疼。颦:皱眉。里:乡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_挈妻子而去之走_(2)翻译句子。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3)请针对东施失败的原因,给东施提点建议。四、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32分)1.(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习题。孤独的老乡夏阳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

9、么,形迹可疑。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没干吗呀。”“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我我在找人。”“找谁?”“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11)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12)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

10、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13)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14)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15)“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16)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

11、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17)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18)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1

12、9)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20)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选自xx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3)第(17)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

13、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4)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2.(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习题。葫芦架下的母亲李汉荣初夏的早晨,母亲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母亲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母亲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母亲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去重新出落得完好。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母亲的脸上。母亲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天露水吆”,母亲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今

14、天怕是个好日子哩。母亲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母亲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母亲的心思上。母亲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母亲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母亲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正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快到正午了,

15、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母亲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母亲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母亲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可是我要说,哥哥的运气比我好,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子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哥的书包上。母亲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母亲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母亲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母亲的脸上、心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