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1.情景激活教学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383573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381.情景激活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3381.情景激活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3381.情景激活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3381.情景激活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3381.情景激活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381.情景激活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81.情景激活教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景激活教学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景的思考 【摘要】随着新课改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中运用情景进行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本人觉得教学情景的创设要以我们的实际生活为依据,选择适合我们的学习对象、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把教学情景贯穿于整堂课的始末,运用我们的教学设备和媒体,选择恰如其分的方式,合理的开展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情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关键字】教学情景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更是

2、学生的学习工具。如何促使学生通过“意义建构”,在形成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正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所在。罗杰斯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情境创设看作“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最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信息技术总是与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即“情境”相互联系,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其他手段所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趣的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联想、表象,使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的新知识,给新知识赋予新的意义,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高效的意义建构,

3、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所谓情境的创设是指教师通过对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及须解决问题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并以此为支持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情景创设的作用和意义,才能从源头出发创设精彩的合理的情景,确实优化教学,化简教学,激活教学。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要密切联系实际在了解了情境创设的基础理论和重要意义后,为了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我们必须紧密联系教学的实际情况。1、了解学习对象的实际情况学习对象是指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整合这些学习对象。创设情境必须围绕学习对象展示,同时分析学生

4、身处该情境中,是否会产生与该学习对象相关的心理感受;考虑学生会问什么样的问题,会做什么与该学习对象相关的事情。当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时,情景的创设才是可行的,合理的。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系统的研究教材,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合理的处理教材,理清教材的所处的位置,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考虑到这些因素,教师安排设立的教学情景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才能心里有数。比如,我在利用“PowerPoint”进行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时,让学生制作一个介绍自己的学校的多媒体作品

5、,以达到学生熟练应用“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的目的。在这过程中,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学生要思考用什么素材表现自己的学校,素材应该怎样组织,界面如何安排,颜色如何设计,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等到任务完成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在 “任务”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教师再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指导,效果会更好。2、了解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 情境的创设不仅要符合学生的

6、特点和心理,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更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我们的学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在变化。今天的学生跟10年前不一样,跟20年前更是变化很大,他们的喜好发生了变化,他们喜欢的形式也变化了。不同地区的学生又不一样,即使在同一地区,城乡之间也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学校也各不相同。所以要认真的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合理、有效的情境。作为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知道我们的学生程度差的比较多,胆小的女生也不少,层次相差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选择放弃和观望的学生比较多,所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情境的要求和程度,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难度,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让创设的情境

7、真正发挥作用。3、了解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情境的创设就象全国各地的口味,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喜好,四川人喜欢吃辣椒,北方人喜欢面食。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来,四川喜欢辣椒,是因为那里地处盆地,气候潮湿有关。吃辣椒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预防因阴湿而导致的各种风湿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等。北方人喜欢面食,首先当然是因为北方寒冷,适合小麦生长;其次吃面容易长脂肪,可以帮助北方人御寒。我们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应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情境,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比如在浙江旅游、江南风情游这些课时,我们就可以不必拘泥于课本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择我们本地特色的旅游,来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情境教学。

8、这样更能符合学生的“胃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同时也很好的开展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当然对时间环境的考虑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生硬的搬用一些“过时”的情景,教师感觉很陶醉,学生却毫无感觉,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比如,在一次骨干教师的培训中,当时春节刚刚结束,全国的电视观众正在热情参与“2009春晚你最喜欢的节目评选活动”,又正刮了一股“小沈阳”明星风,所以我在POWERPOINT的制作中,创设了一个中学生版的春晚节目评选的情景,以“小沈阳”的“不差钱”开场,让同学生在评选自己喜欢节目的同时,把自己的理由制作成演示文稿,最后结合演示文稿谈谈自己看法和理由。整堂课不论是

9、在学习气氛、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效果都相当好!然而,当我培训结束后,回到自己学校的时候,再次使用这个情景进行教学,显然由于时过境迁,教学的气氛大打折扣,学生的参与度也滑坡了,自然教学的效果很一般。情景的创设要密切关注学习环境的变化,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应该在变化中求生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方能发挥情景的推动作用!二、创设合理的情景要贯穿课堂的始末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师生间、认知客体和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整个课堂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的教学。1、引入情境,

10、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驱力。爱因斯坦曾经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教师。学生对一件事产生兴趣,便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注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引入情境至关重要。是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关键。2、借助情境,在集体和个别活动的乐趣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掌握知识点。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某一任务的情境的布置来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讲解时间应该少,而以学生操作为主,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到心情

11、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自然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出来的问题,则由教师在巡视时解决。3、融入情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体验中锻炼、提高能力。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通过这样任务情境产生对学生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与生之间,友爱亲密、以小组式的协作学习促进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缩小个体差异,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诱发思维,提高参与度,强化学生的感觉体验和成功体验。4、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示学生的个性

12、。在课程的结束部分,作为教师应该能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或半成品,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体现个性的平台,体现、感受成功感的平台。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丰富自己的思维,教师适当地从技术、艺术、思想各方面给予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适当地给以精神和物质的鼓励,更好地激励学生。5、拓展情境,联系生活,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生活的方法和态度。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学习,信息技术课当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还要引导学生把今天的所学会灵活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素质和品质。三、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

13、,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情境的创设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所以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应有多元化特征,才有利于满足不同的学生,不断发展的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设情境。1、创设“语言情感”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课堂教学的

14、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目前,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语言。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具体形象的描述,恰当巧妙的比喻,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情境,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语言情境的创设,除了口头语言之外,还有身体语言、板书语言,他们不但能修饰、润色口头语言,还能表达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故事、当前相关的科技报道等社会现象,并且从中引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述“查找与替换”一节知识点时,我采用了“三十六计”的故事引入,通过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故事的叙述,让学

15、生对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同时知道这一计谋的含义和利害,引出我们所学的知识点相当于“偷梁换柱”本领的“查找与替换”功能。利用这一计谋完成编辑、修饰文档的任务。再如:在讲解资源管理器的窗口操作时,采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把文件夹窗口中的“+”加“”减号比作剥洋葱,“+”号代表洋葱还没有到内心,还可以剥皮,剥掉一层会变成“”号,当前方没有任何符号时表示剥到了中心,可以看清里面的内容。再如: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谁来露一手等鼓励的话语。再如:漫画的使用,在练习课或完成作品或上网进行收集资料时,为避免个别同学的注意力分散,先展示几副漫画,看下课的时候,这副漫画是哪位同学的写照,以此来提醒、约束学生。2、创设

16、“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新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知识,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多思,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使之入境。如在讲“查找与替换”一节课时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一:这篇文章中“的”字出现了多少次?第10次出现在哪里?二:想把文章中的“计算机”都改为“电脑”该怎么办?把“病毒”两个字都改为“隶书,红色,加上着重号”又该如何做?。这二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开始思考,积极性调动起来,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在以往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时,教师及时点拨讲解,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又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